有一种涌泉相报叫“哭嫁”
婚姻作为人类繁衍后代、延续生命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各个民族中,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苗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其婚姻习俗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特点。其中,新娘出嫁时要放声大哭,就是典型的形式之一。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本是人类生活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生理上的自然现象,按说,女子出嫁应该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但奇怪,自古以来,苗族的哭婚习俗却从来未曾中断过。
“哭嫁”,是一种民族传统婚姻习俗,就是在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长期以来,这种风俗在汉、土家、藏、彝、壮、侗、撒拉等多个民族中代代相传。只是,相比之下,苗族女子的哭嫁显得更加传统、更为隆重。
苗族的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一个月就开始了,有的甚至前三个月早已揭开了序幕。不过,这时的哭都是断断续续、毫无章法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了就哭谁,想到什么哭什么,作道谢之礼节。
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出门“上轿”这段时间,哭嫁最为热闹、达到高潮。这时的哭唱,必须按传统的礼仪进行,不能随心所欲地乱哭。谁不会哭,如哭错了,往往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的。
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亲房”“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等。
歌词既有代代流传的“旧调”,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新曲”。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
哭嫁的风俗,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有些民族和地方的哭嫁已经销声匿迹、不复存在了,但在我的老家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苗乡侗寨,这一习俗至今依然完整地、顽强地生存着、传承着。
在苗族,结婚是头等大事,一般都要请先生看生辰八字、选黄道吉日。当女方家接到男方家选定的日子后,常常也会拨一下日子(即重新找先生看一遍,看有无差错,如果没有差错,就依男方定的日子,如果有问题,双方商定后,再择吉日)确定婚期。
当日子选好后,女方家就开始置办嫁妆了,为男方家的亲人做布鞋等。同时,请人教会新娘唱哭嫁歌,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教新娘唱哭嫁歌的主要为新娘的亲嫂子、其次是堂嫂子等有过哭嫁经历的女人,伯娘、婶娘、媒人在一旁指导。按照传统习惯,新娘的母亲是不能教女儿哭嫁歌的。
当然,有些聪慧的新娘,由于曾多次参加过陪哭,出嫁前就已学会了哭嫁歌,不需要让人来教了,只是在临出嫁前的几个夜晚,邀请亲戚姐妹来闺房相陪说话,演练哭嫁歌。
哭嫁的风俗好不好?有人说,不可取,喜事就要开开心心,笑才是主题,哭哭啼啼不吉利!但是,我不赞成这种片面的说法,谁说喜事非要嘻嘻哈哈?其实,有时的哭,比笑更动情、更感人肺腑!
苗女出嫁,以哭传情。哭嫁是出阁女子表达感恩的一个方式,是不舍家乡的一份情愫,也是走向幸福生活的一种宣示。千百年来,苗族女子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亲友的帮衬之情,具有孝和义的伦理价值。
湖南省怀化市司法局 吴展团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