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大地 我终于读懂了你
荆州市东方红中学初三(6)班行舟文学社 李果
大地是我们的立足点,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注意过这个沉稳老实的家伙呢?我与他相识已经很久了。当时,我还是个半叛逆和嚣张的初一小子,随父母在乡下过年。当时,亲人全都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只有我这个“臭小子”在旁边发呆。实在忍受不了了,便一个人跑到后边的田里去玩。
田可真大啊,一眼望不到边。地上长着各种植物,田埂上的野草在风中摇摆。远处一位村姑正在辛勤劳作,风吹来阵阵泥土的芬芳。我被这种景象迷住了。
呆了一会儿,我渐渐回过神来。沐浴在泥土的清香中,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宁。我开始思考;大地究竟算什么呢?
沿着田间小路,我边赏美景边思考。走到一片野草前,我停住了。这野草不也是大地的一部分吗?我突然有一种莫名奇妙的荒漠感,那我便可以唤它为“植物的依托者”了。
我摇摇头,继续走了很远,便转身往回走。一股强风袭来,吹得我眼泪都出来了。强风过后,我顺着风的方向望去,田野上的植物正在舞蹈,而我感觉大地也在随风震动。于是,我又想起了一个有创意的名字:“风之伴奏者。”但毕竟只是我一个人的想法,恐怕不具有代表性。于是,这个观点也被舍去了。
回去的路上,我发现了刚才那个村姑,正在一座坟前烧化纸钱,并没有注意我。但我却看到她嘴角的笑容,我醒悟了。我再望望脚下的大地,大地仅仅只是我们的立足点么?大地处处是文字。读着,读着,“灵魂的归宿”几个大字在我眼前浮现,在我脑海中翻腾。
一寸土地,一个灵魂。人类生于大地,长于大地,死于大地,灵魂也归于大地,大地既是我们灵魂的出处,也是我们灵魂的归宿。终于,我“读”懂了大地。
互评互议
刘洋:从立意上看,李果这篇文章的三个想法,是层层递进的,从“植物的寄托”到“风云伴奏者”,再到“灵魂的归宿,”一个比一个深入。特别是“灵魂的归宿”,思想十分深邃,远非同龄人可比,蕴涵着小作者丰富而深厚的思想积累。
周冰洁:本文从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大地,展开了一段富有诗意的精神之旅,在奇妙的意境背后,用“灵魂”这个具有灵性的词语使文章主题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应飞:听完本文后,又借来一读,敬之情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地拍案而起:“好!”
本文立意新颖。天天在我们脚下的大地竟然引发了作者如此深刻的思考,可见作者观察和思考水平不一般。认为大地是人类的母体,说人类生于大地、长于大地、死于大地,不禁给人一种落叶归根的轮回的感觉;给人一种对自然轮回的惧怕于迷茫,油然而生一种渺小感和“荒漠感”,感到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和对轮回必然的认同,把生与死推到一种哲理的高度,让我们平淡而理性地看待它们。自然是多么神奇,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又是多么的神奇,引发了我无尽的思考。
本文构思亦巧。由大地看到生命----植物,由生命看到无生命的自然现象----风,再看到人,始终在为大地寻找一个适当的位置。体现了寻找,紧扣了“终于读懂”的文题,归结到亘古不变的对人存在的思考,似乎巧妙地回答了那个著名的哲学问题:“我是人类,我从大地来,我要到大地去!”主线清晰明朗,层层深入,紧扣主题,自是构思巧。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作者对村姑的安排十分到位。开始就看似不经意地交代了村姑的位置,做下铺垫,不使下文村姑的出现感觉唐突。行文简洁还注意铺垫,有水平!
本文语言富有特色。叙事简洁轻快,却重气氛烘托和环境描写,承转之处略有跳跃却不失整体感。这样的语言,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本文好得太不像话了!本人嫉妒至极呀!
樊成:有场景描写的语言简洁有余,生动不足。不知作者是否一味地在追求简练;但我认为语言的简单是建立在精巧而足以传神的基础上的,要用最犀利的文字来解剖人物的思想。情节的连接上有些生涩,许多想法的产生有些唐突,缺乏足够的线索启发与故事情节的铺垫,有空穴来风之嫌。
重点说一下村姑之笑,我认为有些生硬,让人不懂。我认为加上土地的点点新绿烘托一下,或简单地在前文交代一下如“丰收”或“儿子上大学”等原因,可以让这副画面更柔和地融入文意,或为文章的点睛之笔。虽然如此,但文意新奇,又出自于紧张的考之场上,也称得上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了。
蔡以鑫:李果作文很不错,立意深,构思奇巧,很有深入探究的价值,其中闪光点无数。就拿村姑的微笑来说,我认为这是一种对已逝者的追忆,是一种心灵的追念,这笑平淡沧桑,又意味深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美的笑了。李果同学以一名初中生的年龄,竟敏锐地把握住了这笑容的感觉,并将它融入到自己文章中,仅凭这一点,李果同学就有了与成人作者媲美的资本了。
但是,如樊成同学所评,李果同学也确实存在些许缺点。一是驾驭语言的能力,李果同学还稍显幼稚,不够成熟;二是李果同学对待场景转化,层与层之间的衔接显得稚嫩,读的时候会让人有一种不自然的生涩的感觉。诚然,名家们是转得简洁,突然,快;但是他们是给人一种行云流水,不缓不急,不显突兀,自然到浑然天成的感觉。而李果的文章给人感觉有些突兀,不自然,转折生涩的感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发言者,先举手,后起立。倾听者,头向前倾,左手半捧,巴在耳后助听;右手紧张笔记;间歇时,拖来同位笔记查看,深怕遗漏。
辅导教师肖炎方:这是一篇原汁原味的考场作文,考后在全班朗读时,同学们凭着听觉当堂点评,无论中肯与否,一并录来,我都只动过几个标点和几个别字。关于“村姑微笑”的争论,也无定论,小作者在荒漠的冬天能够捕捉到这个细节,画面就有了生机,主题就有了载体。互评有赞赏,也有“吹毛求疵”,作者都向各位致以诚挚的谢意。这是作文纵深发展的一步。因为文无定法,“一千个读者可以读出一千个哈母雷特”。作文不是教出来的,作文靠“悟性”,作文需要“灵性”;当他们意识到“如果还应该怎样就更好”的时候,那他们无形中已经又上了一个档次。
互评,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求学,不仅促进了作文,更碰撞思想,激发求索。君不见初三理科尖子笔下,竟初显作家三把刷子:生活感悟力、艺术想象力和语言表现力?你还担心理科尖子“荒文”吗?你不惊讶初中理科尖子的阅读、博闻、思辨和勇气吗?
“ 原文”1999年曾在楚天都市报小作家版面第一条发表。
谁人不望儿孙富?哪师不望学生强?我睁大眼睛看学生,这,这课本上没有啊?这我没讲啊?我学生怎这么厉害?教作文本是很苦很累的事;互评,竟促他们悄悄争相课外阅读,竟使我觉轻松有趣。中国老牌大学生和大科学家们诗文都相当厉害,都这样自己从课外“盗”来,又反助了理解力和逻辑分析推理力?
这种互评方法以后接连几届实施,直到2012年退休。
(肖炎方:沙市区意见领袖、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国作家网在线会员)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