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都是男尊女卑,女人的一切都受男方操控,嫁人之后,基本上就与娘家没有了什么关系了。
所以,心疼女儿的宽裕人家,在出嫁时,往往会陪上一笔嫁妆,希望她在夫家过得好点;也有的家庭,觉得养大女儿白给了别人,恨不得将这些年的养育成本一次性连本带利从女婿身上捞回来,于是就会要一大笔礼金。因为嫁出去的女儿,就成了泼出去的水,再也指望不上了。
这种思想,在偏僻落后的少数民族地方尤为突出。以前,由于交通不方便,生活不富裕,女儿出嫁后,除非房族有红白喜事,不得已必须回家,平时是基本上很难回来一次,有的甚至一年或几年都不走动。
所以,女儿每次回家的那几天,和亲人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如果夫妻恩爱,在夫家过得称心如意还好,倘若过得不好,那就痛苦了,她会后悔、埋怨,真是苦不堪言。
当回娘家住了几天,女儿又不得不回夫家了,离别之际,万般滋味涌上心头,尤其想到伤心之处,就情不自禁地哭起来,这种难舍难分的情景就叫做“哭别”。
以前,这种习俗在靖州锹里地区一带的苗乡侗寨非常普遍,其他民族是少见的。不过,随着交通的改变、科技的发展、生活的进步,特别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好多家庭只有女儿了,这种嫁女如泼水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现在,“女儿也是传后人”,如果娘家没有兄弟,嫁出去的女同样会承担娘家的负担,赡养自己的父母。于是,“常回家看看”成为了一种常态,回娘家也变得理所当然。因此,哭别的风俗就越来越少了,逐渐的成为了一段无法磨灭的历史,一种植入骨髓的乡愁!
关于哭别的习俗,对我们这辈人来说,印象还是蛮深的。这一风俗和哭嫁大同小异,也是女人与女人之间的相互哭泣。最常见的是母亲送女儿时,她们依依不舍的哭诉。
记得小时候,姑姑、姐姐们回家来,由于很久没有见一次,总是很亲近。来家几天,当她们要回去时,十分的不舍,我们小孩也会跟在奶奶、母亲们身后去送。
慢慢地走,细细地说,一路上,大人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送了一湾又一湾,送了一里又一里……走得越远,话儿越多,渐渐地,也不知什么回事,她们就开始哽咽起来。奶奶、母亲们一个劲地告诉姑姑、姐姐们不要担心家里,姑姑、姐姐们再三地要求奶奶、母亲们要保重身体!
大山里,山青青的,水悠悠的,风儿轻轻的吹拂,鸟儿欢快的鸣叫……此时,四周却异常的安静,只有呜呜的哭声在山野间回荡。
大姐(二姐)哭:“阿妈,您回去吧,不要再送了!”一步一回头,心不甘情不愿地慢步离去。
母亲回哭:“大姐(二姐)呀,你慢慢走,莫隔久啦……”痴痴的望着女儿走远的方向,直至再也看到身影,顿时,心里空荡荡的,才怅然若失地回家。
湖南省怀化市司法局 吴展团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