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锹以苗族为主,这里的苗族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与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尧、舜、禹时期的“三苗”以及周时期的“荆楚”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苗民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被赶进深山老林。千百年来,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的苗民在狩猎、伐木等生产、生活及抵御外来进攻中创造和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和文化。“锹歌”(因是三锹一带所唱的歌,简称为锹歌)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锹歌是一种多声部合唱形式,是由大自然的声音演变而成。在古老的边远村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单纯欢快的生活,促使先民们对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和声”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联想。于是,他们模拟大自然的“和声”,编唱出高低重叠的多声部悦耳歌声。后来,经过长期的选择、加工和提炼,形成了优美的旋律与协和的和声。从此,锹歌便以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流传于世。
锹歌按其音乐载体分类,可分为:茶歌、酒歌、山歌、担水歌、饭歌、款歌、嫁歌和三音歌等多种曲调。歌词为七言四句或多句,语言以三锹乡吴姓苗族语言为主,其它姓氏语言为辅。大多采用比兴、夸张、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联想丰富,旁征博引,且寓哲理。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流传久远的故事歌,有歌颂英雄人物事迹的叙事歌,有表达青年男女互诉衷情的情歌,等等。因此,锹歌不仅是锹里群众生息纪事、人际交流、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日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生活方式。
锹歌究竟产生于何时,不得而知。由于锹里苗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关于锹歌的起源,历史上的文字记录难以查找,后人难以考证,主要依靠民间传说、故事、歌谣等口传方式了解。不过,《靖州乡土志》曾有记载:“歌肇鸿古,曲变竹枝,咏土风,陈古迹,声绰约,流曼,旷达” 。“歌肇鸿古”告诉我们,这种多声部民歌可能源于远古先人在劳动或与自然灾害野兽作斗争时的群体行为中,从声音交流发出的声音而发展来的音乐。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锹歌具有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充满着古老而神奇的色彩,为把这一原生态的民族音乐艺术更好地保护起来、发扬下去,靖州积极着手为锹歌“申遗”。
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夕,组织申报工作的县文化局为了给锹歌起一个好听、响亮、有味的名字,广泛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无奈,一直想不出好名字来。
山重水复疑无路。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中国音协会员、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员、怀化市艺术馆的老学者吴宗泽深入锹里地区,通过调研了解锹歌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后,他提议以“苗族歌鼟”为申报名称。这一新奇的倡议,使大家眼前一亮,为之一振。
为什么有这样奇特的想法,命这样别致的歌名呢?虽然锹里地区的侗族也会唱锹歌,但主要群体还是苗族,所以冠以“苗族歌鼟”没有异议。不过,苗歌也有多种形式、多种腔调,必须要突出地域性、民族性,这样才能让人印象深刻,这也才是真正属于自己民族的东西。
湖南省怀化市司法局 吴展团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