锹里地区是靖州苗族和侗族居住的集中地,这里的苗侗人民除了语言有所区别外(其实他们苗话、侗话都能懂会说),其他的风俗全都相同,喝一样的米酒和油茶,唱一样的歌鼟,穿一样的服饰,过一样的芦笙节。他们相亲相爱、相互通婚、和谐相处,是“苗不离侗、侗不离苗、苗侗一家”民族融合的典范。
“芦笙不响,五谷不长”“芦笙一响,脚板发痒”。 锹里地区自古就有“春吹芦笙而万物生,夏吹芦笙而万物长,秋吹芦笙而万物实,冬吹芦笙而万物盈”之说,芦笙成为苗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踩芦笙最初是由向龙神求雨的仪式演变而来,每年要踩芦笙三次,即正月十五日祈求风调雨顺,七月十五报答龙神,十月十五共庆丰收。
每当踩芦笙的时候到来,各寨的苗侗同胞便不约而同身着节日盛装,不畏炎夏酷暑,翻山越岭地兴冲冲赶到指定的地方,芦笙阵阵,翩翩起舞,同歌未来,畅叙情谊。毗邻的贵州、广西等省区及本省通道县各村寨青年男女也会前来助兴,几十、几百、上千人围成几圈,男吹笙,女舞蹈,热闹非凡、蔚为壮观。
不知从何时起,后来逐渐地只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这样的大型集体活动了,并被命名为“芦笙节”。通过代代相传、约定俗成的芦笙节,继而成为了锹里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2006年靖州苗侗芦笙节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小在浓浓的苗侗文化环境中耳濡目染,我自然对苗侗芦笙节情有独钟、念念不忘。
记忆中的芦笙节是那样热闹、开心、色彩斑斓。
我的老家南山寨属于中锹,但从记事起,我好像并没有看到过芦笙表演,听说上锹每年都开展芦笙节活动,所以一直想去看看踩芦笙。
1991年初中毕业的那年七月半,因考上了师范学校,没有了学习的压力,我和小伙伴们结伴而行,千里迢迢赶山路去藕团牛筋岭看踩芦笙,终于如愿以偿。
因还未通车,或者说家里穷坐不起车,路途实在太遥远了。我们第一天急急忙忙走了几十里路到地妙村歇了一晚;第二天翻过那座最高峰——山爬界,气喘吁吁到达了目的地。
湖南省怀化市司法局吴展团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