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鼓的习俗并不稀奇,在我国不少民族和许多地方都有。只是,这里的表演却与众不同、比较独特,被称为“鼓舞”,包括击鼓和舞蹈两部分,故而也叫做“跳鼓”,意为“边跳边鼓”。
这种鼓舞为湘西苗族所独有,在击鼓中常常伴随着舞蹈,使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由于苗族文化、历史与审美等因素,鼓舞活动通过叙事性的表演方式,构成了独特个性。
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根据人数可以分为单人、双人、群体鼓舞三类;根据表演形式分为猴儿鼓、对跳鼓、四面鼓、团圆鼓等四类,花样繁多的表演形式,应对着不同的节庆氛围,好戏连台、精彩纷呈。
根据鼓声传递的不同内容,鼓舞又展现出千姿百态的舞蹈姿态,比如表现生产劳动的动作有:梨田、耙田、插秧、割谷、打谷,还有纺纱、牵纱、织布、砍树、锯料、扯炉、打铁等;表现生活习俗的动作有:绣花、推磨、做饭、喝酒、洗脸、梳头、打粑粑、照镜子等;模仿飞禽走兽的动作有: 大鹏展翅、水牛擦背、鸡公啄米、黄牛摆尾、猴子摘桃等。
2006年5月20日,湘西苗族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空旷的操场上挤满了人,进入村部的道路两旁摆满了鼓,每一面鼓前都站在着一位身着盛装的女子。因我们的队伍人数多,我被挤在了后面,还来不及认真观看,鼓舞表演已经告一段落,甚为遗憾。
大家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石金琦大概明白了我们的心思,接下来进行“女子单人鼓舞”表演。
女子单人鼓舞是苗族女性们最熟悉的一种舞蹈,说是单人也不十分准确,因为这种表演往往由两个人共同完成。
这时,石金琦将一面大鼓斜放在鼓架上面,选出一名妇女来当助手,主要是通过敲鼓边进行伴奏。石金琦则根据鼓声的节奏,打鼓起舞。
伴随着边鼓的节奏,在一面猩红的苗鼓前,这位40多岁的苗族女子忙开了,不时跳跃、旋转、击打,手摇脚晃、闪展腾挪,或微笑、或悲戚,一连串地表演了梳头、照镜、纺棉、织布、插秧等多个舞蹈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湖南省怀化市司法局 吴展团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