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炎方(湖北)
不乏浪漫
中国情人节,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二是上巳节,即农历三月初三;三是七夕节,即农历七月初七。正月十五赏花灯,三月三郊游踏青放风筝,都是浪漫无比。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因牛郎织女的动人爱情传说,七夕节被视为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而且,同一天,同一夜,“乞巧”“情人”两个节。
乞巧节
《岑河镇志》《荆州地区志》都有记载。说七月初七“七夕”乘凉,吃菱角“咬巧”, 听长者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七夕节”又叫做“乞巧节”,顾名思义就是家里的姑娘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乞巧的方式,不同地区各有不同。穿针引线,小物品竞巧是最常见的乞巧方式,也是最早有记载的。《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初七日这一天夜晚,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丝线,空很细的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把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就认为是织子星神降临的显示。
汉朝的“七夕节”,有登楼晒衣的民俗。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会把衣物拿到户外晒。但这习俗到了魏晋却开始变了味,成了土豪们炫富显摆的日子,纷纷把家里的绫罗绸缎晾晒出来。于是,文人开始把家里的书晒出来。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描述了有一人“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晒书,自谓满腹诗书的故事。现如今看来,无论晒衣物,还是晒书籍,都有理,防虫,防潮,防霉变。
在今天,同是中华文化圈的日本、韩国依旧存在着七夕节。七夕的风俗在奈良时代已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把七夕的日子,由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改为公历的七月七日,不过还是有少数地区继续沿用中国农历七月初七。韩国的七夕节,和中国一样,都为农历七月初七。
值得一提的是,七夕节在日本和韩国都没有成为情人节,反而保留着最传统的节日方式。日韩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和习惯,都是在祈求姑娘们能心灵手巧。这一天,日本人用笔在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然后挂在院内的小竹子上。在韩国,年轻的姑娘们把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
情人节
对待同一天同一夜,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又有记曰:“牵牛织女 聚会赋情”: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因为中华文化圈,中国、日本、韩国,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夕”,近年来被称为“东方情人节”。
关于牛郎织女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北朝任昉所著的《述异记》,“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于是,民间传说愈来愈浓,愈来愈细。七月七日,牵牛织女在天河相会,天下喜鹊都飞去为他们搭桥,像一道彩虹,叫“鹊桥相会”或“鹊桥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同一天同一夜,两种说法两个节,并不矛盾,绝不冲突;只能说明中国文化太丰富多彩了,太博大精深了。
其实,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农历七月初七晚是牛郎织女在天河上会面的时候,全天下的喜鹊都要飞去为他们搭桥。多么美妙的故事啊。同时这天晚上, 家家户户的妇女都把瓜果摆在庭院中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所以又称“七巧日”或“乞巧节”,整个七月都称为“巧月”。所以,我们不光奉献爱情,羡慕爱情,也还要学点智慧。
东方情人的含蓄美
相识相知是基础,在勤劳的原则中浪漫,在浪漫中含蓄、智慧,在相爱中奉献。仅以一诗两句说说。你看宋代欧阳修“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明月,柳梢,两情依依,情话绵绵,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白天是要勤劳的,只有黄昏后才相约,就像“晴耕雨读”一样。更有含蓄,朦胧,东方文明,中国式浪漫:极富情调、情趣、情致、情味。绝不像西方,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大街村头就抱着去“啃”,去拼命狂吻。
七夕节当天,央视汇报张扬各地盛况,传统节日空前兴盛,感染熏陶滋养中华儿女,优雅,快乐。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