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有一天看微信,无意间看到柳柳介绍“的、地、得”用法。我在其间擅自加了1句话。她马上回信说,现在收到投稿,大都是3字不分,很伤脑筋。柳柳副刋主编的感受如此强烈,可见现象之普遍,问题之严重。
由此想到周光旭说的稀奇事。江陵有个局长王强,新上任一段时间后,开会说,请各科室再上报材料或下发文档,先把“的、地、得”搞清白了再动笔。
咋听起来,似乎有些偏离工作,有些苛求; 但说明了此问题的严重性,不然,他怎会放下其他诸多方面,而把这几个最基本最常用的字摆到首要?
向副刋主编投稿的,向局长上报材料的,都有一定文化修养和身份地位,是文化、文字工作的精英。这些人尚且搞不清楚这几个字,其他大众,就可想而知了。
记得1984年为解决初中学生“的、地”使用的疑难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曾提倡“的、地”合写为“的”, 而且将新编教材中“的、地”也合写为“的”。 可在同一本教材中,有时分,有时合;即使是在同一篇文章中,这种混乱现象也大量存在,让广大师生无所适从。后来才又 “的、地”分写……
可能恰恰这批人就是前面所说的投稿者和科长们。这应该说是国家教育历史插曲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迹。
的、地、得,均属多音多义字;都作结构助词时,3字同音,都读轻声,一带而过;分别是定语、状语、补语的标记。
我曾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央视语言任它‘那么’疯》, 《央视语言又在滥‘进行’》,“疯”“进行”后来均有好转。但现在看电视,听很多著名演员和节目主持人,多人没把“即” “既”读准,都“即” “既”不分。他们的高雅形象,瞬间便在我心中大打折扣。
《东方》饰演伟人的,说“即不……又不……” “即”字幕错了,应是“既”。
《红箭》第14集大律师: “请即刻做出决定”; 第15集,夏大记者: “即使你不爱他” 等,字幕是对的,却都读音成了“既”……此种例子,不胜枚举。我曾在《人民网》发《中国第一错别字:即既不分》。
2024年1月央视CCTV1刚播放的《画眉》第25集,海外党国寇主任“从即刻起”连说两遍,都说成了“既Ji”。湖北垄上频道刚播放的《战斗青春》第48集,“东京百合”广播,连说两遍,英雄金戈也连说两遍:“日本即将战败!”都说成了“既Ji”。
电视剧《掩护》中,“即便”差不多都说成了“既Ji”。
2017年9月27日凤凰网《瞭望智库》“困扰中国多年的第二大军事敏感技术,终于有盼头了”其中小标题“大国才能玩的起的游戏”。前面应是玩“得”起; 如看得穿,想得透……
每当旋律响起,她便深深得想起;这个女人得举动了不得……前“得”应为“地”,后“得”应为“的”。
的、地、得, 马虎不得。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人人有责,势在必行。
曾有人通车典礼上大赞,却读成了“交通枢(区)纽” 。底下人没机会说给他听,身边人谁敢向他提起?那时也没网络间接告诉他,错误很容易就过去了。
荆州日报社曾有位新社长到任,见面报告会,征服了所有人。报社爷们个个都说:肚子里有货!普遍提高文化素质以后的人们,是识货的,何况“爷们”聚集的圈子。
前些年,语文地位一直低下。全社会重理轻文已到了需要拯救的地步了。高考作文曾有规定,2个错别字扣1分,有人说太重了。这下好了,1错字伤害了影视作品中伟人形象,毁了自己上等身份终身荣誉和地位,这还重不重呢?
人们由计较大人物念错字,到计较影视作品错别字,是时代、社会、文化的进步。我今天计较影视作品错别字,是继续尽到语文老师的天职,像啄木鸟一样,啄出参天大树上的区区小虫子;对祖国语言文字负责,对祖国未来负责,对中国文化影响力负责。
我投稿,写完后,下位,稍息;洗1遍冷水脸,看1遍;再洗1遍冷水脸,再看1遍;格外谨慎,慎之又慎。看3遍后才小心翼翼地寄出----我要对版主、编辑负责,对读者负责,对祖国纯洁美好的语言文字负责。
去年我每晨精选修改也创作转发“布衣心语”,也这样。
1980年代,曾从教育战线选拔过一批骨干,充实干部队伍。江陵那位局长也曾当过老师,以“严师出高徒”之爱心对属下,提高属下基本素质。请科长们先学好的、地、得,再动笔写东西,可能全国仅有。(肖炎方: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国作家网在线会员 )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