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中医典籍《素问》中曾提到“肺朝百脉”的理论,指百脉会合于肺,即肺在呼吸过程中,全身血液均须流经肺经、肺脏。2017年4月,《Nature》杂志刊登了美国MarkR. Looney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首次证实肺是一个造血器官,动物体内有一半以上的血小板来自于肺部;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首次发现肺部储存有多种造血祖细胞,这些细胞可以用于恢复受损骨髓的造血能力。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类似西医所说的消化系统,同时也有“脾在志为思”的说法,即认为脾的生理功能与意识、思维活动密切相关,也就是将意识与运化联系起来。现代医学也印证了这一说法,1915年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小鼠在情绪紧张或受到惊吓后,胃部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引发腹泻、胃痛等。此外,2018年,人类微生物组计划揭示了人类肠道菌群参与人脑和肠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都对“脾在志为思”做出了阐释。
中医药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
在云南西双版纳基诺乡基诺山调查砂仁资源时,研究人员发现,有一个民族依靠砂仁起步的民族——基诺族,利用山林种植中药得以生存。
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中医药工业产值约9000亿元,约占我国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1/3。《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5823亿元,年复合增速15%,中药企业收入占整体行业比重从29.26%上升到33.26%。未来,中医药的发展将大有可为。
中医药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
青蒿素作为中医药贡献给世界的礼物,其提取是屠呦呦先生从《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受到启发才得以实现,这充分说明了中医药所具备的原创优势。
不仅如此,作为治疗小儿夜啼的传统中药——抑肝散,17世纪被人类按照原书记载方法使用,18世纪经改进后可用于成人,19世纪该药开始用于脑血管障碍性伴有神经症状的患者。小儿夜啼、生气、老年痴呆症疾病不同,但皆有生气、焦躁、易怒等症状,抑肝散可抑制肝气亢盛引起的兴奋,使之镇静。
其实,抑肝散来源于中国,但中国历代医生甚少提及,也未发现专门研究抑肝散的记载,该药传入日本后获得发展和大规模应用。日本采用的是典型的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和异病同治方法。通过这一案例回答“什么是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创新就是“温故而知新”。
中医药是优秀的文化资源
关于中医药的起源,有“神农尝百草,始有中医药”的说法。《通鉴外纪》记载,“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1974年,山西应县木塔出土了一幅《神农采药图》,画像中的神农赤足袒腹,批兽皮,围叶裳,负竹篓,举灵芝,行山石间。
此外,考古学家通过对12份史前灵芝样品与现代灵芝进行对照研究,将灵芝种植历史追溯到68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可以说中医药发端于中华文明,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同时,中医药文化也为医德医风建设提供了示范。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古代中医药对如何行医、如何对待病人的诠释,为现代医者之榜样。
中医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
在国家脱贫攻坚战中,产业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措施之一。但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也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产业兴起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中药材产业绿色环保,可以根据不同的海拔高度因地制宜的种植不同的药材。甚至,有些中药“喜欢”恶劣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越艰苦,药材品质越高。所以,在2018年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我提出了优先扶持和发展中药材产业是促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绿色发展的优选之策。
积极发挥中药资源产业的生态效应,不仅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破解产业对生态保护造成压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
马建中讲中医药故事网络宣传办公司 选自网络 四川新渔现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宣 选自网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