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如果说循环系统是大河,流注的多少是由地形决定,水下为海,人体同样如此,同样的血压供应,分配机制取决于形体及运动结构。
从健身时肌肉绷紧的状态可以看出来,人体拥有不同的形状,现代医学表明穴位处多疏松结缔组织,也有学者把经络与筋膜做了对比,比较吻合,实际我认为这还有缺陷,穴位不等同于筋膜,而是肌腱及附近组织的集合,“分肉间”“骨空”这些常态舒张时“负压腔部位”“非挤压部位”,形成了囊状结构,当前筋膜学说意义在于此,大大加强了血液渗透压,在吸收和存储营养具有优先性(营养中生物酶的含有水平需要研究),可以说骨骼肌肉形态提供了先天的条件。
穴位充分体现人体形态的结构性,它是一种结构,非筋膜、非骨、非肌肉等物质。是受肌肉、骨关节、肌腱共同影响的人体负压区域。穴位虽有水穴、热穴、调节血的穴位,实质发挥作用的是脏腑。
穴位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穴位作用不排除神经敏感点性,阿是穴就是神经敏感区。但由于穴位是人体形态上的含义,所以它与神经和血管会有偏差,且中医针刺避神经、避血管的特点,但本质上穴位供应机制还是靠着神经和血管,筋膜的渗透性也提供了优势。其中两个穴位,完全与神经相关,其中个包括膻中穴、气海穴,这两个穴位就分别与胆和肾相连,这是肋间神经末梢,而神经末梢以输送刺激为主。
穴位的作用,例证之一就是古代闭精术,充分利用消弭气海穴和会阴穴,结合导引术,使局部精疲力竭,达到闭精不射目的,这充分说明穴位局部营养供应的作用。
2)经络是神经、血管、肌腱(筋膜)的综合效应。
任何的医学不可能脱离物质基础,这是检验科学性的手段,我曾做过解剖学的比对,发现偏差均较大,久久在纠结中,最后发现古人已经清楚说明!在内经,终始、皮部、经脉、经筋、经水、经别等篇章中可以看出。“经”是总纲性概念。经有经筋、经脉、经水、经络、皮部、经别!实际含义对应着肢体运动、生长力量(血液循环)、水热平衡、相关“连”动、抗寒暑等功能。经别则体现神经的枝状结构最好体现。
人体的运行是有秩序的,经络是天然的“操作系统”。“脉有经纪”“五决为纪”,纪应该做纪律、规律解释。经络系统最主要的特色是根据能感、筋络、血管、水热平衡情况建立的结构,也可以神经的“活体逻辑”。必须要指出的是,人体的“能控”,不是一个单纯神经的作用,而是整个肌体的协同,神经的能感起到串联的作用。反应出能耗全过程。
作者:王克石 上海绿地集团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