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识别在于“痛在寒上,热在炎上”,很多人认为出血和寒就没有关系,其实是有关系的,“脉束营血”,血管破裂将氧化热量无法束缚,就会导致寒,这一直接后果导致脂质的寒凝。
肿痛为血气聚集,现代观点就是达到热、血供应、营养聚集,如果经筋代表运动消耗,经脉代表着生长积蓄。经脉通行气血,濡养周身。“伤”就需要人体激发修复和生长机制。中式疗法就是制造外伤来形成自身的生长调节功能。手段包括肌腱协同、血液供应、刺激产能。不仅仅如此,古人对用针的大小、深浅等治疗不同病症,达到巧妙的运用。针灸分为补和泄,小针痛而皮部不开,起到“引热温补”,刮痧破表皮,开为泄,就是纯粹的能量消耗。
针灸是消耗能量的,内经讲,天寒地冻不适宜针灸,瘦弱血虚的人不适宜针灸。如果说这些是人体聪明之热,那么炎症就是愚蠢之热,细菌造成外伤,而人体修复外伤,这就导致该部位过热,反而大大刺激细菌活性,进而造成病症越来越重,而温病学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了解本文后,未来的医学疗法,会大大拓展和融合,激素疗法、外伤疗法、营养疗法、化学疗法、导引疗法、能量疗法、物理疗法等等,这些疗法都会纳入能量医学体系,其中导引加营养的疗法将会成为主流疗法,如果说针灸是通过制造外伤来调节人体营养供应,那么导引术及气功就是通过运动来调节人体。后文我会推出这些疗法的文章,这里提一点,八段锦中的摇头摆尾式,就是利用的角弓反张,促进吸收。
六、西医药终将纳入中医药体系之内!
冥冥之中,似乎历史有某种契合,按照内经的说法,毒药来自西方,现在到了西药建立药性体系的时候了!用药治病早于针灸,说最早起自神农式,针灸起自黄帝内经,草药也纳入了阴阳五行体系之中,其按照“味道、能量性质”等分类无疑是先进的,这与重化学成分的西药有区别。现在已经知道“光”实际上是能量的类别不同而已,声音如此,味觉亦如此,“天食五气、地食五味”。
西医补药为补营养,中医补药为补能量。人参就是补气,补的是温和热量,而西医补品通常为五味内容,偏物质性。同为天生地长,动植物相互联系和关联。在抵抗不利天气不利环境方面都有相通的地方,植物长遍大江南北,适应各式各样的环境,有自身的“本事”,这些本事就是人类疗伤的天然药方!具体成分和化学原理交给专家研究,我只分析元素和成分背后的能量性。
如果我们能够仔细的研究,就会发现“极端天气出好药”,人参草长在东北深山老林冻土里千年不死!雪莲在高山雪地里绽放!甘草长在干旱沙漠之中生机勃勃!铁皮枫斗可以长在岩石上!冬虫夏草在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地区等等,不一一赘述。
内经讲“南方生火,火生苦”,由于南北方气候差异,中草药总体似乎存在“北多温补、南多寒凉”的特点,人参甘草温补,田七、金银花、菊花等都寒凉。这一特性还体现在水果上。香蕉、橘皮寒凉,苹果、大枣温补。特殊环境造就了植物的天然本领,也成就了草药的独特价值。
下面我简单对中药药性进行分析,甘辛为热性的,酸苦为泻为寒,甘辛类代表药物就是附子,富含生物碱,其他酸苦药物成分大多是酸类。而咸就是无机盐,中性,因其活性差,渗水性,也可化成阴性。虽然寒分苦酸咸,但苦为大寒,酸为中寒,咸为水寒。
根据五脏分析,似乎可以看出些规则,多糖类入肝,挥发油(活性油)入脾肺(芳香化湿),碱性入脾,酸性入肝及心包,大寒制心脏。大致拥有规律,但要活学活用。
我相信人体能量学将会进入化学领域,而西药未来终将会按照能量体系划分体系,这将会依赖于能量化学的发展。按照现在西药的分类,大多按照解剖系统用药。一旦能量化学的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西药会按照中药理论用药。例如抗生素类药物大多酸苦,虽然属化学制药,如果按照“苦寒性”入药,似乎也没有违和感。而最近也发现中药有抗炎性。感冒生病多喝水原理,西医讲是冲刷细菌,中医水属阴,多喝水何尝不是降低人体能量水平呢?降低细菌活性呢?
其实细菌真菌是一个独立的能量体,并不是所有细菌在人体致病。他们的能量规则与人体规则相通,或者人体出现细菌生存的环境,就会导致细菌病,总体来说,细菌大多都是惧寒的,因此抗生素能够起作用。
化学制剂虽然能和生物制剂产生相同疗效,动物能接受来自动植物的营养,对于化学制剂可能无法识别,甚至破坏机体运转。因此从长远来看,还是开发中草药类制剂更健康。
七、能量与营养吸收
饮食习惯其实就是最古老的医学,尤其中国吃文化,在我们以科学的眼光审视这个吃文化的时候,看到很多的智慧。这里有腐败的文化,我们知道腐败食品,一般专家不推荐吃。腐败食品促进食物的分解和消化的。还有一个就是关于喝茶的,碱性促进脂质的运转,因此茶碱的作用,就是促进血液循环。
酒与挥发油类。这两种食品就是挥发性,活性,因结构不同吸收器官不同,可以看出酒(醇类)入肝脏,挥发油类入脾肺,分别促进了两者的功能亢奋,这里药用的挥发油,可以促进脂质的运化,并且挥发性决定了他的寒性,这里我在考察几类入脾类药里,都含有挥发油,桂枝、陈皮、白术、天麻、麝香、藿香等等,这在中医里叫 “芳香化湿”。所谓的“芳香”就是挥发油,人嗅觉闻到的也大多是挥发油。在促进脾运转同时,高热热量刺激肺部的宣发,起到解热的功效。
而酒的特点与挥发油相似,与肝合成物质相似,但由于人体本身不能合成,不能进行识别。短期内能够起到一定功效,但长期对人体能控系统是一个伤害作用,但配合药物使用还是可以的,起到催化作用。同时酒属弱碱类,直接导致肝脏脂质代谢异常,长期会导致肝氧化过度,导致肝硬化等。肺的纤维化类似,都是谨慎吃碱性食品的。
九、结论
人体是天然形成的,中医没有研究人体结构成因,是光看存在的学问。中医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手段欠缺的问题,中医提供了多维的视角,能量化分析能够为医学带来丰富的内涵,开启了医学的“阿里巴巴”大门,大大促进医学医药体系的整合,到时候,藏医、印度医学、西医等医学终将汇入到中医理论体系的大河之中,世间再无中西医!
作者:王克石 上海绿地集团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