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元朝帝王家,红巾赶散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否泰是天皆由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誓愿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余字并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这首诗描述的是蒙古先祖为避难被迫改姓余的故事。《铁改余姓总谱》记载,铁木健,元朝人,蒙古乞颜部奇渥温·孛儿只斤氏,元太祖铁木真第五代嫡孙,“铁改余”姓的先祖。元顺帝时民不聊生,发生红巾军起义。朱元璋的军队攻占元大都后,驱赶元朝臣属,聚集在麻城以观后变的铁木健的“九子一女”无法北归,为避免遭遇满门抄斩之祸,商议西逃,当时云贵川还在元朝梁王的统治下。于是,“九子一女”携带家属及随从380余人往西迁徙。泸阳岸上分携手 凤锦桥边插柳桠。
余国彬文化积淀“凤锦桥酒”
一大家族辗转到达泸州泸县的凤锦桥。为避免人马过多暴露目标,大家决定分散各地隐居以求生存,并相约改姓为余,寓意“杀不尽斩不绝还有余”,他们在凤锦桥分散后,流落到了今天的荣县、富顺、泸州、宜宾、乐山、眉山、重庆、云南、贵州等地。
家谱中记载,“九子一女”逃至泸州凤锦桥准备分散逃离时,为让后人记住自己是元朝黄金家族,10人每人咬指作笔,以血代墨,每人吟诗一句,作为日后认亲的凭证。
诗毕,又相约插柳为记,撮土焚香,望空朝北而拜,对天明誓说,余姓子孙永世相亲相认,不得富不认贫、贵不认贱。后人在分手诗最后又加上了两句诗句:“后来贫富须相认,千朵桃花共树生”。
而现在的凤锦桥是在20世纪中期进行了原地重建,比原来更高,更宽,更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今凤锦桥已成为了国内外众多铁改余文史研究人员、铁改余宗亲会、蒙古文化研究机构等常去考古研究、观光旅游、拍照留念常去的地方。
下面几张图就是来自蒙古国的嘉宾在铁改余研究中心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凤锦桥实地考察时的场景。
凤锦桥品牌创始人:余国彬,宜宾县人,成吉思汗铁木真第29代孙,1991年毕业于宜宾学院并留校工作,从小热爱无线电技术,在宜宾学院(当时的宜宾师专)读大学期间经学校宣传部、学生处批准同意自己创办电子协会,汇聚了一大批无线电爱好者,大家一方面互相交流技术,互相学习,另一方面也长期开展学雷峰义务为宜宾人民维修家用电器,深得学校和社会的一直好评,至今宜宾学院电子协会会员虽然遍布各地,但他们每年一次的年会都会如期举办,因为当时的电子协会给他们的人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为后来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很大好处,每个会员及家庭以及身边朋友都是电子协会的受益者。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