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装备体系持续迭代,让农民轻松起来
南汇8424、南汇水蜜桃及南汇翠冠梨,都是浦东的知名瓜果品牌。为了避免以次充好、以假冒真现象的发生,维护消费者利益,2013年与浦东农协会合作推出了二维码“身份证”,实现“一瓜一码”来验明正身。
该二维码信息就是由国兴农提供技术支持。市民只要扫一扫,水果上的出生证明、生长档案一目了然。“为浦东‘三品战略’赋能,体现服务主体价值,是我们一直努力的追求。”郭之兵说。
2011年,国兴农成立之初便定位为农业服务主体。2016年中央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并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我们很早就提出让农民轻松起来,通过资源整合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这也完美契合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需求。”郭之兵说。前瞻性的布局,让国兴农的定位确定时间整整比中央一号文件提早了五年,更增添了五年的经验积累。
如今,国兴农有四十位研发人员,拥有各项自主知识产权100多项,承担市级及以上重点项目超30余项。加上交大农学院、上海农科院、清美集团等外脑支持,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合作机制。此外,国兴农在苏州和无锡两地拥有1万平米的工厂,分别为温室材料加工厂和智能装备加工厂。
“当前,中国科技兴农或者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种源的研究与发展,另一个则是智能装备及数字农业。”第二个方向正是国兴农着重发力的方向,种地不能只靠经验,需要靠算法,靠模型,实现机器换人、换机器人。这几年来,国兴农智能装备体系持续更新迭代,从1.0全程机械化生产实现机器换人到2.0全程自动化装备流水线到3.0全程智能化无人化数字化生产,实现换机器人。
这些体现在应用中,就是一个PAD就能种地、2个技术人员能管理6个基地5000亩的面积,产能和效率大大提升,这就是科技发挥的作用。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上海市农委、浦东新区等相关政府部门对我们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因时顺势,近期国兴农将企业迁至浦东国家农业科技园。
立国兴农,提质增效,促进产业振兴
2022年底,“2022年度上海市农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人选名单公布。该名单经相关单位推荐、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环节,并经上海市农业农村党组研究决定,共确认10名同志为上海市农业领军人才,其中国兴农创始人郭之兵赫然在列。
“这是一份荣誉,但同时也是一份责任和担当。”他表示,将促进上海市科技兴农、人才强农工作,推进农业学科人才建设,带动创新团队建设,提高上海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深耕农业十余年,郭之兵看到随着农业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中央和上海市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上海市农业设施和智能装备在农业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设施装备缺乏全链或者全程自动化、智能化应用场景,多以简单“拼凑”为主,没有与农艺农技以及实际需求相融合,使得设施智能装备不能协调高效运行,耕、种、管、收全流程的整体性设施智能装备的整体系统集成和实际应用场景相对缺乏。此外,还存在农业设施和智能装备的研发以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产业化的“集成与落地”能力弱等问题。
郭之兵也相应提出了解决方案,他建议重点打造“上海模式”全产业链的农业设施和智能装备的集成应用场景。根据上海乃至全国的农 业生产实际需求,整合农业设施装备制造与农艺资源和力量,加强协同配合,促进农业设施装备制造服务产业的发展。此外,强化产学研协作,强化农业高校或研究院所与头部企业的合作与研究,从而加强农业研究 与农业实际生产的联系,加快科研成果的落地与实施。
“‘国兴农’三字源于‘立国兴农’,我们希望通过企业的力量助力产业振兴,实现提质增效,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产生价值。”郭之兵表示,从企业角度出发,乡村振兴要产业兴旺,产业旺必须高质量高效发展,因此以机器换人是必经之路;要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充分与市场对接,将农业与零售真正融合,实现订单农业。
作为有情怀、有目标、有理想、有毅力的农业领域从业者,郭之兵表示,十余年来走在创业之路上,实现了从理想到现实,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变。“我们服务对象不断发展壮大,我们越来越有成就感;我们的心态不急了,发展的速度更快了,我觉得我们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我们的目标迟早会实现。”
对于未来,郭之兵也充满了期待,他说,国兴农从2011年到2016年,是提供信息服务为主的平台型公司;2016年到2021年,是设施装备加自动化智能化的集成公司;2021年到2026年,我们想成为数据服务公司,在设施设备、系统、数据的基础上,创新性高质量进行托管服务,实现农业园区化经营与管理,助力浦东加快打造都市现代农业“样板区”,推进上海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