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地铁11号线的板凳族”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有市民反映,上海地铁11号线因线路较长,单程从嘉定北—迪尼斯需要近两个小时,停靠站点较多,没有其他线路进行分流,导致车厢内常有“板凳族”存在,影响乘车秩序,带来安全隐患。为了优化乘客出行体验,提供运输效率,建议11号线增加大站车。(10月31日《中国妇女报》)
其实,地铁“板凳族”并非“上海现象”,之前北京、杭州等地也曾出现过地铁“板凳族”现象。对于地铁“板凳族”现象,赞同的有之,反对的也有之。赞同者认为,带板凳上地铁是为了解决长时间乘坐地铁的疲劳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腿脚不便或需要休息的乘客,更是迫切之需。而反对者则认为,带板凳上地铁会占用额外的空间,影响其他乘客的通行和站立,甚至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特别是在高峰时段,这种行为可能会加剧车厢的拥挤程度,影响乘客的安全和乘车体验。真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笔者以为,不管是赞同者说的有理,还是反对者说的有理,地铁管理部门必须有“官方声音”。
以杭州为例。根据《杭州市轨道交通禁止携带物品目录》,小板凳不属于禁带物品,可以作为随身物品携带进站乘车。但如果在车厢使用小板凳,会影响其他乘客正常通行,并且存在影响紧急疏散和造成踩踏的安全风险,杭州地铁不建议乘客在车厢内使用小板凳。
笔者以为,杭州的这则“官方声音”无疑给乘地铁带板凳做了一个明确回应,那就是乘地铁“带板凳”可行,但乘地铁“坐板凳”不可行。
既然“官方声音”如此明晰,那么,对于乘地铁能否带板凳这一问题,也就很容易根据规制予以解决。比如:对于那些只带板凳不坐板凳的乘客,完全可以“放行”,而对于那些带板凳又坐板凳的乘客,则可根据相关规定予以禁止。如果出现禁而不止者,则可根据相关规定予以必要的处罚,或批评教育,或经济处罚,或列入“黑名单”,等等,倒逼这些乘客自觉放弃乘地铁带板凳。
当然,破解地铁“板凳族”痛点,不能仅靠“堵”或“禁”,还需综合施治。一方面,需从源头治理入手。比如,在早晚高峰时段,不妨增开地铁运行班次,减少乘客密集度,缓解地铁拥挤度,让更多的乘客“有座”;或鼓励年轻乘客文明乘地铁,给老年乘客、儿童乘客主动“让座”;或建议乘客避开高峰时段,把座位让给更需要的人。
另一方面,需从座位科学设计入手。不妨在现有的地铁车厢里,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座位方案,让座位布局最大化,既缓解“一座难求”问题,又破解地铁“板凳族”痛点。
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相信,只要地铁管理部门多些“乘客视角”,多些“源头治理”,再辅以必要规制,就一定能有效破解地铁“板凳族”痛点,从而为乘客提供一个文明、安全的地铁乘车环境。
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通讯员:叶金福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