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成都黄龙溪古镇优秀的民营企业家
“仁慈师傅,你们镇江寺门前的榕树,看着很古老!”
“有什么说法吗?”
李勇与妻子张雪蓉(图)
“怎么啦!勇哥,你想开发一下我们这颗榕树的宣传价值和经济价值吗?”
对于仁慈的反问,李勇当时心里一阵惊讶!难道?仁慈师傅也懂得企业的经营,古董树木的经济价值开发吗?
李勇心想,我要好好问一问她。
于是,他首先抛砖引玉,“仁慈师傅,你们镇江寺门前这颗榕树,完全可以学习其他景区的做法,把他搞成‘许愿树’!”
“在‘其香居茶馆’内售卖一些彩带、铜锁,还可以在铜锁上雕刻出一些游客各自心愿,挂在榕树上让风把游客的梦想带向远方;让雨去净化、洗涤游客的心灵!”
“勇哥,你这个建议好!接下来,我来安排人做这件事情!”仁慈听到李勇的建议,心里豁然开朗。其香居茶馆除了卖茶给游客外,还可以提供一些专用文旅产品给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让他们无愧于黄龙溪古镇之行。
“我想问一下,您们这颗树的名字和来历!”
“勇哥!我们‘其香居茶馆’门前这颗树叫‘诸葛树’,这可是当年诸葛亮来黄龙溪古镇,看到滚滚向前的锦江水,为了保佑老百姓不受到洪水的灾祸,而种下的!”仁慈的介绍,虽然,很简短。但是,说明了一个道理,我国先民在治理水灾问题上的办法不多。
古代,先民们在容易出现江河决堤的地方,有意种植一些根系发达,又能抓住河滩泥沙的大型榕树,当地人叫“黄角树”,应该是一个非常明智和环保的决策。
因为,清理河道的工具、修建大坝是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才慢慢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和设备,又经过几十年才形成的中国速度,世界各国把中国基建速度称为“基建狂魔”。
中国是基建狂魔,不是贬义词是外国人羡慕和对中国人学习与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到发展成为自己模式的被迫肯定。
“勇哥!你来啦!”一位身穿长衫,左右手拿着竹筒,右手拿着更棒的打更人。
“哦!车哥,您来啦!”看着这种打扮,李勇的思绪立即回到许多年前。
黄龙溪作为一个千年古镇,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打更这种古代“警示行为”在具有天网、天眼的绝对信息化安全前提下,景区完全可以作为继承传统的一种行为艺术,进行长期推广。
李勇口中的车哥,其实就是黄龙溪最后一代的打更人,他的名字叫车维。
据黄龙溪古镇地方志记载,从车维这一代打更算起,已经是黄龙溪128代打更传人。
说来也奇怪,难道?打更在没有手表计时的古代,打更是家族式一种密不外传的技术和手艺吗?
“车哥!你打更是如何计算时间的!”李勇看着车维,好奇地问。
“过去,用的是漏刻或是更香!”
“也就是水从最上面一个桶,流到最下面一个桶的多少而定!最简单办法就是在燃烧的香上标注刻度,我会看着香上消耗的刻度到街面上去打更!”车维很耐心的给李勇解释打更时间的具体计算方式。
“你们到街面上打更,遇到坏人怎么办呢?”这是一个许多现代人都想知道的实质性问题。
“勇哥,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过去,由于没有安装摄像头记录来往人员的各种特征和所携带的东西。也没有手机时间和手表,只有靠着我们这样的打更人为街坊四邻播报时间!”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鸣锣通知,关好门窗,小心火烛;寒潮来临,关灯关门;早睡早起,锻炼身体……这一些吆喝,是我们这样的打更人常用的口语!”
“哦!你们主要是用什么来打更的呢?”李勇用非常好奇的眼光看着车维问。
“大一些地方的用铜锣,我们黄龙溪古镇上下也就几百米,完全没有必要用铜锣打更!”
“小一些的场口,一般使用木头制作的打更筒。声音比较小,也不容易吵到,邻居休息!黄龙溪古镇,就是用的木头制作的更筒打更!”
“也有如巡逻、维持治安、通报等职责!遇到坏人,主要是记住他们的样貌与他们有礼有节的周旋,等到天亮后报告官府,进行缉拿!”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发达!只要官府的海捕文书一发布,干了坏事的人,很容易就会被抓住!”
“现在,打更人这个职业已经没有啦!但是,在古代可是拿着皇粮的工作呢!”车维用自豪和带有怀念的口气说出自己祖先对于黄龙溪古镇的贡献。
对于车维这种说法,李勇思考了片刻,他立即意识到,在没有手表、手机计时的年代,打更人总会把夜晚的各种时辰准确的报送给街坊四邻,他们的工作的确非常了不起。
“维哥!你说说,你祖先遇到过的奇遇吧!”
“勇哥!看你说的,哪有什么奇遇呢?无非就是遇到一些夜晚容易发生的奇人异事,罢啦!”(周玉军 林春)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