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模式:目前全国中小学通用的教学管理模式仍然是两种:一是毕业班“把关”制,二是“跟班上”。“把关”制是在师资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让部分业务尖子专门教毕业年级。“跟班上”是在一个学段〔初小、高小、初中、高中〕“从一而终”,周而复始,一届一循环。后一种便于督促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自恢复高考以后风行于全国,至今似乎方兴未艾。“利”是人们公认的。有利就有弊,本文着重谈弊端,谈“罪过”。
局限视听:蜜蜂要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抗战期间的西南联大荟萃了北大、清华、南开等全国第一流的教授,“逃亡”讲学,“流动”上课,出了很多人才。孟母三择其邻,孔子要“择善而从”。碰到好父母、好老师和好配偶,是人生三大幸运。倘若碰到愚师劣师水师,一跟就是三年,幸运乎?恶运乎?即使碰上优师名师,一跟三年,有人也会嫌单一,僵化,局限性太大,又何谈众采?
凝滞激情:中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强烈和好奇心旺盛的时期,也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时期。跟班上,一年新,二年烦,三年也就厌了,或许“掌柜是一副死脸孔,主顾也没有好生气”。因此,有人主张每堂课创设一个兴奋点,才更能提高课堂效率。有老师带上半年一年后,热情减了,锐气疲了,新鲜感没了,江郎才尽,后面只有重复老套,疲于应付,无能为力了。被跟者如此,跟三年者不亦如此?
渐趋成见:新栽的茅缸三天香,当家三年狗也嫌。应试路遥知马力,学生成绩渐渐分化为几个等级,教师因应试优劣而得失,而好恶;未成熟的学生误以为是为老师学习,隔膜渐渐形成——师生都渐趋成见。“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面对冷漠和成见,还“好”得起来么?还“乐”得起来么?学习靠循序渐进,聚沙成塔,像爬梯子一样一坎一坎往上升。关系实在僵化,难熬三年,有人自暴自弃;有人想中途摆脱这“跟”,本校转班不是比登天还难,一般是不可能。树挪死,人挪活。家长化大气力转到外校才可以作一点补救,但那折腾也损失惨重。人生漫长,但他的前程往往决定于某一校某一师,所以有人说一师定终生。现在都讲缘份,跟班上,是否人人有缘?
压抑个性:据说跟班上最大的优势是老师对学生知根知底,便于跟踪管理。笔者认为,恰恰就是这“知根知底”害人。有色眼镜是因为知根知底。《隋唐演义》讲唐朝开国时,其他武将对李元霸,不知者,还可迎一锤; 知者闻风丧胆,落荒而逃,就是因为知道他的手锤有八百斤。初生牛犊不怕虎,相棋冠军下不赢新手,都是不知根,不知底。老师对学生太了解了,容易形成经验主义,以至于片面和偏见,动辄跟踪联想,陈芝麻烂谷子和盘托出,学生动弹不得。差生闪了光看不见,优生之瑕也不能发现。如此相处三年,精心呵护开小灶,掌上明珠优更优;同时,冷落了歧视了压抑了特别是人为地“造就”了一批“差生”!——可惜可叹呀!
泯灭人性:曾连续报道的多起校园惨案和家庭惨案,同学杀同学,儿子杀母亲——简直是灭绝人性!还有社会上众多青少年犯罪,都不全是不懂法,不全是德育课没上好和不良影视书刊的影响,我看有些根子在“跟班上”。相对于道德和法律,人性是最本质的,第一位的。社会学校的评价机制和用人机制,首先迫使教师为成功事业,却无形中变态了心理,泯灭了人性,忽视了差生,漠视了差生,甚至绞尽脑汁地搞臭差生,逼走差生,以期抬高均分,以期班级“安宁”……
《作文成功之路》主编王浴海有《水龙吟·庸师劫》为证:“跟踪盯梢,蛋里挑骨,中伤诬陷!举凡险恶,竟然全是,教育手段!”〔见《东方中学生》2OO4.l〕这些“差生”从高中、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受歧视,受凌辱,没感受多少同情心、怜悯心、关心和善心,没感受什么人文关怀和人性至上,他心里装的几乎全是“愤愤不平”……有位家长曾痛苦万分追悔不及:“我的孩子一生就栽到x老师手里了!我的孩子……”真可谓——师可载舟,也可覆舟!
与世隔绝:世界格局多极化,各国早已调整方向政策,改变措施方法以应对……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可我们为国家为社会为未来培养人才的摇篮,“跟班上”的管理模式却如此“稳定”,与时代极不合拍。
“跟班上”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教师头上的一块石头,是学生身上的一把枷锁,谁也难得轻松。如果真要改革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如果真要把人当人,教育人,培养人,提高全民素质,除了全社会改变人才观、改变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估方法外,中小学校本身这个“跟班上”的模式是首当其冲要改一改的。法制规律化的外国总统可以四年换届,成熟的大学生也可以一跟到底,唯独中小学的“跟班上”不能成为唯一固定的模式。如果一年或二年更换老师,师生之间就多几次新的机会,像新生入学一样。师生之间是一张白纸,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可写最新最美的文字。
荆州市东方红中学 肖炎方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