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大洋节日在中国盛行,情人节、圣诞节。多年前我曾忧心忡忡,为中国孔子圣诞和仅一天之隔的毛泽东诞辰无人知晓而遗憾。后来才清醒,洋节日并不为所有国人(像我之类)所热衷,中国文化强大无比,战无不胜。
洋节日在城里。城里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乡里人不过洋节日,像平常一样看电视。可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是家喻户晓,不漏一家一户的。
洋节日在商家。文化和经济似乎从未分过家,经济靠了文化就可五光十色,色彩斑斓,人气氤氲,利润丰厚。洋节日的引进与兴起,商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在生活区和边远城区,并不见洋节日的踪迹。
洋节日在广场。商家费尽心机,绞尽脑汁,圣诞树五彩缤纷,圣诞老人笑逐颜开,玫瑰花5元8元甚至10元一枝,迎来送往是时髦无比却有些囊中羞涩的青年。他们抱几束晶晶亮,摇一支红玫瑰,逛一逛,从四面八方向荆州市沙隆达广场涌去。广场才是终点,更是沸点,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人声鼎沸,有如万千水饺在汤锅里翻滚。
洋节日在青年。从沙隆达广场取任意一个角度横穿就知道,所见几乎全是牵手挽臂的青年男女。当然也有极高雅极有情趣的中老年夫妇,还有规律运动的耄耋老人。城市几万人几十万人出门,看什么?人看人,自己也是别人的风景。居家过日子的人绝没有那份雅兴。青年男女自然会成熟,会居家过日子。
在鞭炮声中汉化了。前年我们聚会饮酒到深夜11点钟去感受洋文化,沙隆达广场已经空出一半。广场北边直到便河的天空全被鞭炮烟花占领了,压倒了音箱,耀来了人气。湛蓝的天空像一块硕大无比的油画底色,强烈的灯火给它们抹上金黄的霞光,数不清的烟花在低空竞相绽放,高傲的礼花冲向高空,炸出神国的银棉银荷银牡丹。
在孔明灯中矮化了。前几年兴起孔明灯,许愿,放飞,一盏盏,一串串,向北斗星飞去……平安富裕的人们自费给洋节日添生气,增喜气,心里自豪地想着:这才叫乐!这才像狂欢夜!这才有情趣!我们祖先常年勉励我们,鼓舞我们憧憬着:“有朝一日福运转,每每朝朝像过年!”有朋友在欧洲过圣诞节后回来说,欧洲不是这么过的。管他怎么过,借他一个洋节日来乐呵乐呵,又有何妨!
在中国故事中寡淡无味了。我有朋友长年累月“忧国忧民忧天下”,我除“忧儿忧女忧自己”外,也忧洋节日,尽忧些鸡毛蒜皮。其实“2·14” 情人节,哪及中国“7·7”鹊桥相会的内涵与浪漫?如此一比,情人节寡淡无味了。
在中国众多节气中单一乏味了。现在,有些洋节日已非某一国之专利,已跟英语一样全球化了。端午、中秋小长假等导向表明,民族文化仍是主体主流。在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央视播放主导中,除这些主要传统节日中,还有二十四节气。品二十四节气,看五千年文明。前几天“冬至”, 人们相互问候,微信段子众多。
中华民族的同化能力最强,中国文化有海纳百川之胸襟。几千年的文明史,渊源流长,从未间断,洋节日既然已经来了,挡不住,呼不停,忧也忧不好,那就来吧。
中国味统领一切。任何一种文化淌进来,淘汰,选择,接受,洋为中用的时候,都有点“变味”。什么味?中国味——它就成了中国文明的一部分了。印度佛教飞天的翅膀,传到敦煌便融入了中式思想,换成了飘带,想象更加合理,创意更具艺术,因为飞天是灵魂,飘带只是点缀和参照罢了。
法国<<寒流>>曾效仿<<查理周刊>>搞漫画震撼,画“黄祸来了”:中国入侵并攻占法国,巴黎人都成了妓女和乞丐。中国人如果一抗议,他就红火了。可中国人却张开大国情怀,一笑了之。
请欣赏“变味”!请欣赏汉化!请欣赏华人马上又在世界各地大张旗鼓地过春节,看更多中国元素,和狮子龙灯红灯笼一起腾飞中国梦,红遍全世界。我们现在的努力不是抵触洋节日,而是彰显“现代中国”的大国情怀和普世情怀,而津津于全球之福之乐也。
(肖炎方: 荆州市东方红中学退休教师、沙市区委常委对口联系的意见领袖、荆州晚报、荆州日报、荆州刋、江汉商报、荆州新闻网、楚网特约评论员,湖北省作协会员,入选湖北辞书出版社<<中国当代中教名师辞典>>、天津教育出版社<<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入列<<儒家经济文化网>>主页名人。现在主写人民网。其中<<润物无声的五毛钱仪式感>>被十几家国网省网转载,<<三八之力可能不止半边天>>仅搜狐网阅读量就超40万。)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