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冠肺炎”开始,从口罩重要开始,从医疗卫生部门某位领导在央视讲话开始,“只”便有了新的用途价值。
<<现代汉语词典>>定位。只,用于量词。a用于某些成对东西的一个: 两只耳朵、两只手; 一只袜子、一只鞋。b用于动物,多指飞禽走兽: 一只鸡、两只兔子。c用于某些器具: 一只箱子。d用于船只: 一只小船。请看“几只口罩”, 符合其中哪一条?
此前虽然听说过“一只鸡蛋”“一只苹果”, 但它没有借口罩的春风,如此迅猛异常,风靡全国。
央视语言的传播力太快,影响力引领力太大。我曾在中文核心期刊华南师大<<语文月刊>>批央视语言<<任他“那么”疯>>,基本刹住开口避口“那么”风。 直至现在,仍有把“那么”当作了停顿思考或意思转换,或发语词,极少正确的时候。
我还曾在中文核心期刊华中师大<<语文学习与研究>>批央视语言<<什么都“进行”怎么行>>。“进行”指从事某种活动,总是用在持续性的和正式严肃的行为,短暂的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不用,专门“例如不说:进行午睡”。 央视语言却什么都“进行”,有一次就说过“进行午餐”。
去年,还在人民网撰文批评,<<两会栏目命名语病须改正>>。
过去我们听说,日本学生学语法,是提着录放机,到大街小巷中去录,回来放,听,分析语法毛病,羡慕得不得了。
现在无需去大街小巷,我就在家里听央视语言,即可听出诸多问题。“即使”, 没几个人读准确,都说成第四声,“即”“ 既”两字根本没搞清楚,其中包括一些演国家重要领导人的演员。
古今皆有“为赋新词强说愁” ,今人更有“为创新说勇说错” 。前两天,央视说口罩,就在早间新闻同时出现了3个量词-----“只”“片”“个”。
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些语言自然而然消失了。譬如学生填写量词,一(根)扁担,他填不倒,因为他出生后,一直没见过扁担。
荆州市东方红中学,前身是荆州地区行政干校,专门培养干部队伍。学校师资都是省里第一批分来,后来也都分散调到荆州中学和荆州师范,成了那里,后来成了长江大学第一批骨干。当时的教研氛围非常浓厚,我的师兄们竟然研究出<<“搞”字的36种用法>>。
既然“搞”字有36种用法,那么“个”的量词范围就更广了。央视昨天广告说“有一个中国奶粉” ,“奶粉” 居然也可以说“个”。 可能是说品牌吧。
作家有权力创造词语,现在常见某词语,出自某人、某篇。那是创造新鲜词语,我们的汉语才更加丰富多彩,才更加活力四射;还有活用、化用古人经典; 而绝不是像用“几只口罩”的错误来玩时髦,弄新潮。
影视剧的关,靠语言文字编辑或总编审把关。央视节目直播,就只有靠每个对着话筒的人自我提升了。
凭着多次批评高考作文命题的勇气,我从教育批评,转向文化批评和社会批评。
虽然所有华人可能均已听惯了接受了“几只口罩”, 或为战“疫”,无暇顾及。我仍然多话,因为,优良美好可以蔚然成风;但弊病错误,绝不能跟风成为民族时髦。
我爱我的祖国。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声,也许并不怎么正确。
(肖炎方: 荆州市东方红中学退休教师、沙市区委常委对口联系的意见领袖、荆州晚报、荆州日报、荆州刋、江汉商报、荆州新闻网、楚网特约评论员,湖北省作协会员,入选湖北辞书出版社<<中国当代中教名师辞典>>、天津教育出版社<<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入列<<中华儒家经济文化网>>主页名人、<<当代评论家文选>>。现在主写人民网强国论坛。其中<<润物无声的五毛钱仪式感>>被十几家国网省网转载,<<三八之力可能不止半边天>>仅搜狐网阅读量就超40万。)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