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食到熟食,是人类第一大进化。由手抓到筷子,是华人第二大进化。走出“新冠肺炎”,中国又创新文明------倡导使用“公勺”“公筷”。我称之为中国第三大进化。
“进化”, 我们不搬达尔文进化论,只看<<现代汉语词典>>: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变化。
中国第一版<<字典>>,每个动物名内都有一条“肉可吃”, 完完全全的野蛮;后来修订本才没了。我只称之为进步,不称之为进化。
筷子既轻巧又灵活,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可谓中国国粹。中国人使用筷子,有史记载在三千多年以前。
后来,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受到华夏文明的影响,也开始提高自己的地位,开始用筷子。但还要切肉,吃肉,于是,出现了“刀筷组合”。
据说,世界上共有三种吃东西的方式,直接用手拿东西吃的占40%,用刀叉的占30%,还有30%则用筷子。
打包已不是丑事,已被广泛认同。然而,但凡有汤的菜,少有人要; 因为众人众筷已在里面 “洗”过多次。不说吃,单是想想就恶心。如果有“公筷”, 就像现在防“新冠肺炎”一样, 没有直接接触,就不会“人传人”。
实兴“公筷”,优于分餐制。中国是人情社会,现在形象化为“火锅社会”,追求共同快乐,畅所欲言,不聚会是不可能的。
“公筷”“公勺”比“AA制”还好,亲情友情仍在,热闹氛围仍在。用“公筷”“公勺”给长辈老人拣菜,舀汤,不但不嫌弃,而是礼貌,更表敬意。
陪酒已渐成规矩,各人随便,旁人不劝。那是酒精燃烧的高潮,而“公筷”是酒席文明冷静理智才开始,更易实行。
可喜,“公筷”已被广泛认可。现在,央视,各地,已在反复宣传倡导使用公筷广告语 。小餐桌,大健康;用公筷,吃得香。不是相互嫌弃,公筷为了健康。 一双公筷,健康常在……
“公筷”可特制,粗大一些,不易混淆,不易忽略。并在筷上刻写“公筷”, 凸凹,底色,字再异红,以显鲜明夺目。渐渐便习惯成自然。这样,餐馆服务员上菜时,可不必要专门提醒了。服务员提醒,可能会引起反感; 而写有红色“公筷”, 则是文化、文明,甚至相当于公文。无视文化文明,则是要被耻笑的。“公筷”竖在那里,文化文明就竖在那里,有警示,有威严,如同法规。如仍有忽略违反,可友好善意提醒; 如仍有顽固不“化”者,可不必当面指责,谁还乐意为伍?
新事物的出现,文化要跟上,要先行,要鸣锣开道。前几年,共享单车风起云涌,成千上万躺堆在路边,日晒夜露,沐雨栉风,乱七八糟,没人心疼。因为有科技,有物资,有福利,但没文化。倘在三角架或任何一个地方,打几字:“我陪你,你爱我”, 骑者就可能油然而生怜惜之意了。
前两次进化是物质的。而由混筷到公筷的进化,则是思想认识的,精神层面的,更大的飞跃。
(肖炎方:2012年荆州市东方红中学退休, 2019年被聘沙市区委常委对口联系的意见领袖,入列<<中华儒家经济文化网>>主页名人、<<当代评论家文选>>。<<三八之力可能不止半边天>>阅读量超88万,<<庙兴村哺育我长大>>超90万,<<问责新机制让庸官混不下去>> 达4765万,<<润物无声的五毛钱仪式感>>被10多家国网省网转载,阅读量达3.6亿。)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