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就着手写作了,只是把写的部分内容移到后面去了。中餐后没有像往常那样翻看手机,而是专心读《这些人,那些事》这本散文集。这么做,并非因为今天是“读书节”,我就来赶赶时髦或应应景。实际上,细读此书有几天了,发现它的确值得一读。每天信手翻阅的书很多,有的只看一两页就放下了,有的看后也许会重新拾起,有的永远不会,我便把那些不忍卒读之书放在家中偏僻之处,等到时机成熟后,又将它们移至办公室陈放——打入冷宫。但我不会卖的,有朝一日,说不定还会从中发现真金呢!因为人是一个很奇怪的动物,思维有时也很奇怪。
为何这本书如此吸引“双十一张友文”?因为其中的一篇散文《可受的冤仇人》属于典型的“警察文学”。我研究“公安文学”长达20多年之久,对古今中外写警察的文学作品都会自然产生兴趣。
数年前,台湾张晓风要买我的公安文学评论书,我说不用买,送一套与您。她每次到大陆,都会与我联系,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终究没见上一面。她想与我联手合作弄一套海峡两岸的警察(公安)文学作品集。后来,她让其助手柯****与我联系。至今我都不晓得台湾的警察文学研究到何种程度,或者说有没有学者正在研究。现在看到一篇台湾写警察的散文,兴致自然高。一口气读完后,觉得不过瘾,又读。
《可受的冤仇人》与大陆胡学文的中篇公安题材小说《背叛》写作手法一样,都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套路。前者开篇伊始,是说作者并不喜欢这个警察,因为他“秃头、凸肚”,且不修边幅,“他的制服从来没有平整过”,更主要是他还有狐臭;此警察的太太死得早,女儿还在上小学。
后者属于宏大叙事,而且是通过两个女人的视角来解构人民警察形象。前者并没有叙述主人公警察如何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更没有写他如何舍小家顾大家,甚至奉献牺牲。大陆不少公安文学作品为了塑造人民警察形象,就会在“为民”意识方面下足功夫,譬如写人民警察尊重人、关心人,甚至尊重、关心即将押扑刑场的死刑犯之类的情节。当然,还有人民警察全心全意地帮助老百姓,甚至自己掏钱对当事人进行帮扶的故事,旨在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来彰显人文关怀。《可受的冤仇人》刚好相反,它并没写警察如何关心他人,反倒是写作者(“我”)的爸爸与妈妈如何帮助这个落魄的警察。
针对大陆公安文学作品中人民警察只知道关心他人,却没有人关心人民警察这一共性表述,我还特别写文章批判过的。如今,台湾这篇《可受的冤仇人》之所以让我刻骨铭心,是因为它没有这样的不足。
文本中的这个警察“和主管不合,所以不但老是升不上去,而且分配的管区就是我们那个从派出所要走一个小时山路才到得了的小村落。”如此情节与大陆崔敏的短篇小说《一号桥》有得一拼。
作者:张友文
张友文 简介:文学博士、副教授;自诩“双十一张友文”(参评“副教授”和“攻博”各十一次)、自名“公安文学言说者”、自号“功不唐捐斋主”;出版《回望公安文学》等专著四部,受邀至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等院校及公安实战部门讲授“公安文学”43场次,并在部分高级中学和高校进行(公益)励志讲座数场次。微信公众号:gh_7b4e98b35f4e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