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批评
昨天看网传一文,近2万字:<< 熊芳芳教学批评>>。有批评,有她本人陈述反驳,特别还有几位非教育人士参与。我这里无须了解原委,无须弄清细节详情,更无须评论对错。因为我在30多年前就读了荆州市丹梅老师在上海<<语文学习>>发表的<<常常是公婆都有理>>。
旗帜引领
要知道丹梅老师发表此文时,正在那里受打压呀。同行生忌妒,批者且又占了点权利话语权,批评他不务正业,批评他随便在处地发文章,批评他专写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
有些东西,可能越打压越膨胀。丹梅这颗种籽,这根藤蔓,可能就潜移默化了,潜滋暗长了,
那时,极少有大学生分到乡镇。你看丹梅盛开之后,那所乡镇中学,荆州的西北利亚,荆州、荆门、宜昌三市交界处,竟成了金窝、银窝、凤凰窝,长出了一群凤凰,飞出了荆州市几大王牌。长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与天公试比高了。
曹双英成了县直郢都中学门面顶梁柱;梁吴芬成了市直沙市六中特级,正高,即正教授;熊芳芳成了市直实验中学特级,在全国教学比武中获过一等奖第一名。后来的语文组长刘艳,又获奖,发文,好生了得……
是楚王及博大精深的楚文化滋养了她们,还是身边的丹梅旗帜引领了她们?我知道文化学术是需要旗帜引领的,更需要氛围土壤生长的。当然,除丹梅小旗帜,还有更高更红更艳的大旗帜,荆州区直郢都中学当时就有杨先武,后来又出了个冯大海,这些人物就是旗帜。当年全国语法热时,荆州市东方红中学语文组为争一个句子成分主谓宾,竟然互扔墨水瓶。不久,教务主任朱厚荣就坐到全国语法大会发言作报告,和语言语法大师吕淑湘先生等同坛共论。
下等人聊是非,中等人谈问题,上等人论格局。倘若我们谈论某作家,哦,他的代表作xx太精彩了。再谈论某人,著术甚丰,却说不出他最大特色或最显著代表。丹梅有,他<<常常是公婆都有理>>可能永恒正确。
敬于才华
朋友相交,缘于共鸣,敬于才华。虽然我在上海<<语文学习>>发过<<从“少养孩子多养猪”看标语庄重性>><<奇文共欣赏>>等,且<<可以的朦胧美>>还被收入其<<创刊50精品集>>;但我仍觉不如他建树立言,仍然敬他。(肖炎方)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