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搞正事比较投入,但是看到他人的晚饭时间到了,写日记的时间也就到了,必须强行转换写作内容。中餐后,我就想到了“不灭的生命之火”这个题目,马上开启电脑敲下来,担心午觉后忘记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可改为“好记性不如破电脑”。
本来我是准备用“由熊芳芳辞职所想到的”这个题目,后来一想有广告之嫌,遂改为现在这个名字。熊芳芳老师高调辞职有褒有贬,赞扬其聪明者有之,责骂其愚蠢者有之。其实,这些“关心熊芳芳的”多虑了,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和想法,无所谓对错,只要不违法乱纪即可。正如FF日记一样,只要FF不触及法律的底线,任何人都不能做其道德评判法官。
有着31年教龄的熊芳芳老师48岁了,只有7年就可退休,就可拿着比较丰厚的退休金安享晚年,这是许多人羡慕而不可得的条件或优势,可是熊芳芳并不“珍惜”。许多人正是有如此想法,才不敢辞职。实际上,这是被传统思维给束缚住了。“多数人本质上只活到二十或三十岁,这个年龄层一过,他们就成了自己的影子,余生也只是在模仿自己的过程中度过,并且以一天比一天更机械、更离谱的方式,重复他们从前说过的、做过的、想过的、爱过的人与事。”(法·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人生都不轻松。许多人都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就是做不到,都只想“安乐”、图“安逸”。数年前,我就读过一篇文章《保持能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说明体制内依然有许多努力向上的人,他们并不满于现状,抓住一切努力的机会,并做好了“狡兔三窟”的准备,熊芳芳就是其中的一个。像熊芳芳这样的人一直在体制内暗中用劲,机会成熟之时便可自我安排,因为他们“不愿一生被人安排。”
如果说熊芳芳老师“不愿一生被人安排”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行为,而“双十一张友文”每天这么拼则是被动的、积极的行为。回想当年,一个领导与我抖狠说你离开警官学院能生活?我说能。他说,你能睡涵洞?我说,YES,I CAN.后面的故事,懂我的人都懂,读了我以前的文字就更懂了。我怕得不得了,只得早起努力奔跑,生怕离开湖北警官学院……还有许多话不说了,还是含蓄一点好,或者说时机还不成熟。嘴巴说没有用,相信行胜于言。家乡松滋还有一句老话“不说硬话,不做软事。”
正如《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一文所言,体制内的舒适稳定犹如温水煮青蛙,并非是好事。真正的勇者不是狼狈地逃脱,而是充分利用八小时之外来提高充实自己。虽然人在体制内,却时时保持着离开体制的能力,这就是大智慧的活法。
我以为人生就是一场冒险(中国文化并不鼓励国人冒险),积极地寻求别样的生活方式才无悔人生。体制内的人都可以这么做,只是想不想、敢不敢的问题。读博时,才知相当多的非定向生都是毅然从体制中走出来的。他们走出时遇到了重重阻力,有来自家庭的、单位的——在生活的泥泞中一次又一次地反抗。有的甚至拖家带小来上学,何其悲壮!不懂他们的人认为此举是“悲”,自讨苦吃;懂他们的人则认为是“壮”,“双十一张友文”以为他们都是在命运的围墙中一次次突围才成功的。有一位同学为了读书,曾经两度辞去公职,这是我遇到的最勇敢的一位。“公职”是多少人梦想而不得的,可是他就有这样的雄心与抱负。熊芳芳老师已是“奔五”的人,她做出这样的决断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勇气,有推文说《熊芳芳辞职不值得效仿和推崇》。我觉得没有必要这么定性或导向,由自己的大脑来决定好了。人生短暂,为何要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为何不能按自己的想法而活?
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只因自己没有开掘或别人没有帮着开掘罢了。据我所知,不少人的人生都是从七八十岁开始的,如褚时健老爷爷就是其中一个,美国特朗普70岁才当上总统……
活着,就要活出自我,活出生命的色彩,活出生命的高度,让生命之火远不熄灭。这么活与舒服无关,与金钱无关,却与理想有关,与信念有关,甚至与信仰有关。
今天工作比较专心和努力,应该奖励自己一杯清酒和一只鸭腿,可是没有时间喝,也没有时间买鸭腿,那就先写在这里,姑且当作一张空头支票。
作者张友文简介:文学博士、副教授;自诩“双十一张友文”(参评“副教授”和“攻博”各十一次)、自名“公安文学言说者”、自号“功不唐捐斋主”;出版《回望公安文学》等专著四部,受邀至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等院校及公安实战部门讲授“公安文学”43场次,并在部分高级中学和高校进行(公益)励志讲座数场次。微信公众号:gh_7b4e98b35f4e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