泯然肖台纯农夫
方午先生本名肖德炎,但方午先生比肖德炎更有名;还有一个盖全先生,可能是肖生福。说明庙兴村人是崇尚文化的。苏轼号东坡先生,咱村也有“号”, 咱自豪。他俩都比我父亲大几岁,前者高两辈,我尊之为爹; 后者高一辈,我尊之为爷。
方午先生劳动改造以后,回到了庙兴5队大肖台。他回得真不是时候。全国人民,热血澎湃,今天斗这个,明天批那个,天天都是热气腾腾,热火朝天。江陵有位农民诗人,后来的荆州区作协主席刘光林,曾作一首小诗: “我愿造一块硕大的降血压手表,戴在中华民族的手腕上。”他的口气和决心好像要气吞山河,气冲牛斗。
方午先生,旧中国的教书先生,知书达理,温良恭俭让。又经过十几年改造,更加柔弱,谦恭,时时刻刻都示弱,都小心翼翼,开口就是“报告大家” ,结尾又是“报告大家,说完了” ,从未有过“敌人” ,所以没怎么吃亏。
方午先生纯文化人,身体,性格,谈吐,都是文弱弱的。从不发表意见,从不违拗别人。我在5队当纯粹农民的时候,推谷,推粪,推麦子,干重体力活,比他还差,就把自己划归到张长云、周家太等矮小一类。
现在写村史时,谈起当年弱小,6队肖子俊说: “你朗怎么能够跟周家太比?”意思是说我远没有周家太政治地位高,他敢跟队长书记顶嘴,吵,而我看见小队队长就像百姓尊重皇上。那么,我只能和方午先生同类了。方午先生已没有半点先生的特质了,已经完全消失在大肖台众人之间了,在人生路上喘不过气来。
白事守丧传真金
红事,抢先吃了赶快走;白事,吃了也不能走,要守丧,守孝,守睡。无论冬夏,只要吊丧,我都和他坐一条板凳。我尊他德炎爹,他高我两辈。不需要我请教提问,他每回都主动开讲。作为老师,他终身思念讲台。
我有个朋友放暑假了,他当老师当惯了,每天早晨都拿着钥匙去开教室门,前后左右上上下下看几遍才离开。可怜当年颇有名望的方午先生,不但没有讲台,没有学生,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发挥他的聪明才智,还要他去做粗活重活。所以,他一看到我,一坐上同一条板凳,他传授知识的欲望就激荡起来,火把就燃烧起来。不过,他并不做作,更不卖弄,表情仍然是平静的,声音仍然是细微的,低沉的,细到只有我们两人才听得见,当时好像也只有我才听得懂。
“老死的父母,风流的孝子。”有帮忙的男女嘻嘻哈哈,孝子们也追风逐电,闹起小高潮。只有方午先生虔诚地神圣地恪守师道,目不斜视,专注着我,讲释圣贤书。
丧鼓震天轰响,丧歌众人齐和,淹没了高潮和嘻哈。每到这时,他就暂停,避开风头,恰好也让学生我有个消化接受的过程。
阴雨天和三九严寒都猫在屋里,晴好的春夏秋,坐在外面,看星月对他眨眼睛,听知了也帮我唱知了,那情景最惬意。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使在最累的时候,白天挑了水把子稻谷,拖了麦子,他已哈欠连天,疲惫不堪,但远远看见我,就像猎人发现猎物,就像雕刻家看见象牙,他来了劲,向我招手示意过去坐。
“仄起平收”,是我印象最深,获益最大,运用最多的一个知识点。仄起平收,是一种写诗或写对联的格式,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他当然只能讲古代汉语平仄。古汉语每个字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那时祖国山河一片红,家家户户都抄毛泽东诗句为对联。他举例说: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看,凡是好的偶句,对仗都工工整整,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都是仄起平收。
后来我自学大学<<现代汉语>>时,知道每个字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对联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三四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一二声字。
“平仄” 犹如“照妖镜”
自从有了“仄起平收”的法宝,我自己作对联就注意了。我每年为乡邻写春联,从不抄袭,都是因人而异,因家而编,都做到了“仄起平收” 。
春节期间走到任何一个地方,包括坐火车经过乡村,都看对联。一看就知道编的人是外行还是内行,有的根本不知道这回事,要么都是“平”,要么都是“仄” 。有的则是粘贴的人外行,把左右边和上下联贴反了。
我有个沙市同事,教高中语文,搞书法,前些年根本不知道“仄起平收” ,编的,写的,完全不对劲。近两年懂了,以为我还不知道,倒过来跟我讲要“仄起平收” ,我只应一声,连连哦哦哦,心里在说我在60年代末十几岁时本家方午先生就教我知道了。我就想啊,是我不好为人师,还是我自私保守?都不是,是因为同事太傲气,太自以为是,我不敢直说,怕伤了他的脸面。
德炎爹,您的孙女儿马俊玲已为您作一篇,昨天在小圈子聚会时,听她唱“打倒彭霸天,翻身得解放,叫儿的坟墓向东方……”声情并茂,既哀惋,又激昂。我感慨特多——这可是地主的孙女在唱打倒地主恶霸呀!
历史的那一页翻过去了,一切都天高云淡天地祥和世界大同了。
“仄起平收” 如人生
方午先生的“仄起平收” 也可适用于所有人生。人生青少年时期要“仄起” ,要响鼓重锤。到中晚年时期要“平收” ,要看透,要淡泊名利,才能安逸。中学课本里选了陶渊明等人的消极文章,我反复给同学们讲,千万不要向他们学习,也千万不要误解,他们年轻时也曾不遗余力地拼搏过,追求过,只是生不逢时,彻底绝望之后,才“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倘若我们青少年时期也“平收” ,也“不慕荣利” ,那人类何以进步?社会何以发展? (文/肖炎方 湖北省荆州市东方红中学退休教师)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