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的天理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是说热。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老人,病人,生命力微弱,一般都熬不过寒冬酷暑。有人说,一热一冷,老天收人。若能熬过,则可以多活半年或几年。加之七月“鬼月”鬼门敞开,众鬼游荡,就又加强了七月阴间收人的说法。
喜剧的顺理
古人又说,人活70古来稀。所以60后,都是老人; 即使曾经命运多舛,但末尾,生老病死,都是顺事,都当成喜事;要庆祝老人到阴间享福,升天,或者是重新投胎到大富大贵的人家去了。
父母老逝了,压在儿女头上的山,就倒了,帽子就摘了,所以又叫“白喜事”, 所以除意外事故造成英年早逝者外,荆楚民间丧葬习俗,特别是现代,都在哀伤之中添了一些喜剧色彩。
庄子的哲理
楚人祖宗庄子,妻子去世了,惠子前来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打着瓦缶唱歌,说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样。去世的人将安安稳稳地沉睡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哭泣;我认为这是看不透命运,所以也就停了下来。
庄子物我为一的豁达思想,成为今人摆脱对亡者离别之苦的喜气风俗之源。
孝子的嬉趣
奔丧,到场,首先都要心情沉重、态度虔诚地给亡者燃香,烧纸钱,跪头,灵前轮班守候的孝子就会感激地陪着你跪下去。每每这时,就有玩笑人按下孝子的头,还有路过的帮忙的同族妇人顺势将灵桌上写花圈布帐的笔墨抹他一把,披麻戴孝的孝子就成了戏子,笑着,疯着,赶着,圈圈地跑。
没有人责怪,更没人诅咒,因为人们都说“老死的父母,风流的孝子”。既然是风流孝子,该要难他一难。出殡抬棺现在是抱骨灰盒,八大金刚专找有水的肮脏的地方歇,一歇,孝子就要下跪。虔诚孝子是不会为难的,照直跪下去,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风流孝子就会被人强按在那水窝里。这时全没有送亡者上山的悲痛,有的只是较劲斗嘴的嬉趣。
哭诉的滑稽
奔丧者皆亲朋好友,其中最亲的叫“己亲”。己亲到场,男人跪头,女人哭丧。坐在亡者身边的姑娘、媳妇、婆婆、姨妈们本已哭得天昏地暗,见又来一个亲人,睹人思人人已去,于是又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呼天抢地、嚎啕大哭一场。
这哭是有点“讲究”的,有人曾戏谑地分过类,当然带些感情色彩,也并不十分准确:“姑娘哭是真心真意,媳妇哭是假心假意,儿子哭是惊天动地,女婿哭是叫驴子打屁。”电视剧《山城棒棒军》曾有出钱请大队人马嚎丧的闹剧镜头。现在请人嚎丧,早已不是新鲜事。
那婆婆姨妈们老了,真心真意伤痛不已地哭了一场又一场,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你好狠心哪~~丢下我们~~哪门不拉我们~~跟你一起去的呀……”有人担心这么哭,真要“一起去”死了,商议将她们从悲痛中解救出来,就在她耳边轻声说:“不哭了,顾着自己身体要紧,隔壁王妈喊您打麻将去咧。”姨妈的哭腔哭调一如既往,用哭腔哭调半醉半醒地询问:“哪几个啊~~打好大啊~~不哄我啊~~” 听到回答满意,擦干眼泪,慢慢起身,悄悄离去。
酒席的阔气
改革开放搞活以前,丧事是极简朴的,基本不办酒席,只在通宵守灵的下半夜,吃一碗面条充饥,叫“吃烂面”。后来不同了,大整酒席,大宴宾客,鸡鸭肉鱼,还打鱼糕,跟儿子结婚一样,狂喝畅饮,高谈阔论。这一方面体现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同时另一方面体现了丧事的本质特征——“婚丧喜事”“红白喜事”——婚丧原本都是喜事。当然,除意外事故伤亡以外。
守丧的闹剧
过去悼念亡者,全村人围拢来守丧,打起丧鼓唱起歌。那歌是老一辈文化人干重体力活时也从不间断地整本整本背下来的《二度梅》《鱼婆打网》《独占花魁》<<十月怀胎>>之类。乡村虽有“真书,假戏,歌本子放屁”之说,可中年妇女却只有去那种难得的场合享受一点“文化”。
后来出现专业丧鼓队,用扩音器,用干电喇叭。再后来出现了钢管乐队号鼓队,使千年不变的古老的荆楚丧葬习俗渗进了现代色彩、西洋色彩。前几年又兴起了演唱队,花枝招展,婀娜多姿,走进了丧葬仪程。这完完全全把城里的歌厅搬到了乡村,把喜庆活动移到了丧事之中,让村人眼花缭乱,心旌荡漾。
准备的节目尚未到半,亲戚朋友赛着点歌,露脸,便将这晚会推向高潮: 姑爹800元点唱《真的好想你》,舅爷1000元点唱《涛声依旧》……怀念感伤之类的歌非常有限,于是爱情歌、豪情歌、喜庆歌便应运而生,有了掌声,有了喝彩:“好!好!再来一个!”。办喜事都忌讳说“破口话”,即不吉利的话,但正常的丧事毫无忌讳,比喜事还喜庆。遇上这样阔气人家的丧事,整村整村,千人空村,热闹非凡。
鞭炮的喜气
最古的鞭炮有喜庆,也有驱邪之意。现在乡村奔丧者,离丧家颇远,就燃放鞭炮一挂,则只有报信,制造气氛,显示身价了。亡者或丧家,若权位重,辈分高,影响大,可以从鞭炮听出来。
出殡那一早,抬过一个村,或车过一条街,家家户户都要放,前边一放,后边接着放,表示对亡者或丧家的敬重。鞭炮一家一户地放,孝子就挨家挨户地磕头,腰还未弯下去,就被人拉起来。本应是生离死别,哀鸿遍野,在这鞭声载道炮声震天时,所有村人都融入在团结互尊而略带雄壮奔放的氛围里,即使有凄楚哀婉的号鼓钢管旋律,也掩饰不住人们潜滋暗长着,向往,崇尚,效仿,要大干一番而被他人敬重的比试心态。
挽联的深意
丧家进门处,一张方桌支起一块白布,亡者遗像上方的大块主体地位,常常大书四字,诸如“勤劳一生”“与世长辞”“永别人间”“音容尚在”等等赞美怀念之词。我曾见过“跨鹤登仙”一语,顿然一震。
古人常常认为,离开人世,不是下了地狱,而是上了天堂,到了极乐世界。有些是美好想象,有些是“善有善报”的因果缩命。今人的认识比较客观正确了,人和世间万事万物一样,都有它的客观规律,草木有枯荣,人当有生死。所以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尊贵还是卑微,人死如灯灭。死了,死了,一了百了,都是顺事。于是人们一方面用传统程序寄托自己的哀思,另一方面渗进喜剧色彩,把自己从哀痛中解救出来。
轮回的慰藉
同时,这是汉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因为在汉族文化中,因为古代由于生活条件,人类进化,科技发展等等原因,人的寿命都是比较短的。另外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认为人都是在六道(指六道轮回)中不断轮回的。死也只是到了另外的世界,还会重新轮回做人的。所以古人就认为在人世活着,还是到了阴间,都是活着的,没有什么关系,说不定在下一世会更好哩。
基于以上认识,就形成,就是只要是老龄年人去世了,就把丧事当成喜事来办,所以就有了请戏班子唱戏的,吹喇叭的,跳舞的等等。现代丧葬喜剧色彩更浓,更出彩。
酷暑来临之际,作此文,以望儿女对老人病人,更多点心疼。
(肖炎方 荆州市东方红中学退休教师)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