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老师和赤脚医生,两条腿走路,同时出现,同时结束。
李厚雄先生的 “夕阳”群,都是岑河乡贤,多半退休教师,差不多都有“民办”经历,又有一部分在岑河中师函授班同学。过去打扑克有一个名堂叫“三同”“四喜”, 这些人是多同,多喜。
前世姻缘一线牵。于是,杨华清多次呼吁,潘传忠组织,一小群人在岑河农场小聚。
岑河镇有公办中小学,周黄、张场、木垸、西湖、三岔等各片有一所公办中学,其他各村小学全是民办。中国人口膨胀顶峰,1960年代,小学戴初中帽子,办初一、初二; 初中戴高中帽子,办高一、高二;支撑中国的基础教育,支撑九年义务教育。
这一批老师,都因文革停学,辍学,差不多都是小学生教小学,教初中;初中生教初中,教高中。
所以出现了速成班。我在木垸中学培训一星期,回庙兴村小学教初一英语,那不是活见鬼?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那时也只有一瓢水,边学,边教,跟学生一样。好在那时,我们这批人,都有奉献精神,又都有钉子精神,挤时间,钻深入。
那时庙兴村小学,像北京景山学校一样,改成了“庙兴学校”。
所以又出现了中师函授,即中等师范函授,江陵县相对则有高等师范函授,都应运而生。岑河中师函授,分语文数学两个班。“夕阳”群里的函授同学,都是这个语文班。
民办老师,每月国家补助2元钱。那时的米价是每斤0.134元,这2元钱,基本可以解决家里的日常小用。
民办老师都是农民身份,都有“责任田”和水利任务,那是农民最劳累最辛苦的事。从岑河往下到总干渠、排灌站,20多条斗渠呀,还不说像毛细血管一样的毛渠。这些民办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但一拿铁锹,就原形毕露,就分文不值了。那时只有忍气吞声又心甘情愿地挨老婆骂——确实苦了她们“半边户”……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同样也是函授法宝,也是管理民办老师的法宝。整顿考试,过关考试,统一考试,转正考试等等。这批民办老师白天教书,晚上种“责任田”, 挖斗渠,挖毛渠,艰苦奋斗,还用水桶泡腿脚,防夜蚊子,苦读。苦读,苦读,巴望读出一条美好路……
这批民办老师终于熬出来了,考出来了。国家没亏这批人,分批,逐步,全部转正成了国家教师,有的一转正就退休了,现在每月几千元。
岑河镇,黄德发、王景顺、何守畦等第一批转正; 潘传忠、肖开雄等第二批转正。他们都是我仰慕的人物。
<<夕阳>>群主李厚雄,小说家,主编<<岑河乡贤>>。他性情柔和,慢条斯理,比兴手法讲李白《将进酒》,小聚开始。并当场背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众人感叹举杯。
肖开春,词家,书法家,为几个村镇妆点文化室,文采风流,流金溢彩。
潘传忠,词家。过去领导我们,现在仍然领导我们,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夕阳>>永不落。
岑河乡贤大多擅长诗文,肖开雄李家柏两郎舅却都擅长二胡。肖开雄在深圳儿子那里拉,在莫斯科华为派驻姑娘那里拉;李家柏不画画了,在沙市爱友乐团拉二胡,都有味得很呐。
东道主杨华清,从沙口村民办老师调为周黄乡诊所骨科医生,受当地神传人物刘友官精心指点,又读中医本科函授,把实践和理论高度完美结合,20多篇骨医论文都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可能是本地造诣极深的。还爱好武术,诗词,收藏,兴趣广泛。
在那里,人人讲家庭幸福; 个个满足,自豪,曾经和祖国同奋斗,共成长。最后决定,建一个“民师群”,团结快乐更多人。
在那里,我沉浸在民办函授的奋斗中,羡慕陶醉在他们知识的海洋里,又徜徉在自己新添的幸福天地里。
(肖炎方 荆州市东方红中学退休教师)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