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又有人提倡并深究循环使用教科书。
部分学校已开始推行美术或艺术、音乐、科学、信息技术等课本循环使用。教育部从2008年春季已开始部分农村中小学循环使用教科书。
历史上有“黄生借书”“匡衡凿壁映书”“孙康以雪映书”“车胤囊萤映书”等,还有抄书者不可胜数。那是穷啊。
这几样书,都是16开大版本,全彩印,使用频率不高而成本较高。循环使用,绝非是寒酸节约,而是低碳,环保,推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以前,我们是号召节约,零敲碎打地节约; 课本循环使用,是一种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国家行为,促进资源普遍节约。
任何新事物的推行,都有相应的方法措施。我曾在<<教育时报>>等发文,举例伟人读书,动笔批文比正文还多,评论并建议,语文课本旁边应留眉批空位。果然,不久,语文课本由32开小版改成了16开大版本,旁边留出了宽阔的长竖条批注空位。所以本人现又建议,在封面印刷“第一任使用____”,下面竖排并列“第二任使用____”等。这就可能延续多任使用。如果厂家没有印制,或是根本没有设计,建议班主任或科任老师赶快补做这件小事。
此举符合中国目前广泛的文化现象。所有笔记本、练习簿封面都印有单位___,或学校___班级____姓名____。
此举适合民族大众文化心理。《西游记•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 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于是,好多景点都见 “xx到此一游” 。虽是乱涂乱画,不文明,但可见中国人喜欢留名的特性。现代游客早已摒弃了“xx到此一游” 的陋习。
此举大大减少使用者。这几样书,上完课要收上去,给其他班级使用。这几门,一学期十几堂课,一班几十人,几班几百人次; 如果留名,一班就只一个人用到,才共几人次。若不留名,就会没人卖力,田里长草,就会像现在的共享单车没几个人爱惜一样。1980年代初,我曾向同学借得<<茶花女>>,被岑中朋友借去。一次催收,说xx在看; 两次催收,说xx在看; 最后“尸身”已残缺不全了。
此举助推“接力棒”效应。在封面印刷“第一任使用____”,下面竖排并列“第二任使用____” ,就形成了“接力棒”趋势;使用者接到书,就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角色。这样使用教科书时,做到不在书上乱写,乱划,才能确保每学期循环教科书破损不超过30%。
此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传承性。循环教科书从试行,部分行,到全国性普遍实行,有了“第一任使用”权、临时保管权留名,他知道自己名字会同这本书一起传到另些人和下一届,会加倍爱惜。留了名,他爱惜的不仅是书,更是他的名声。爱惜名声,本身就是一种好品德。
九年义务教育是普及的。如果学校再辅之以“课本爱惜优展”,人人都从小就懂得了爱惜和传承,那大国小家的资源和财富该会是多么富足。
(肖炎方 荆州市东方红中学退休教师)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