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曾引领全国人民<<记忆60年>>,着重在衣食住行风俗人情等方面。我这里讲讲思想意识对同一事务的认知变化。过几天又是牛年,下面以牛为例。
牛马不如
1960年代左右,忆苦思甜,回忆过去岁月的生活水平及人格地位,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牛马不如”,妇孺皆知。那时,劳动人民气喘如牛,却吃不饱,穿不暖,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牛马不如” 的苦难和下贱,像老牛拖破车,-拖千百年。后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忆苦思甜之类活动不再进行,“牛马不如”才基本消逝了。
老黄牛
中国牛有别于西班牙斗牛,有别于印度野牛;中国牛最勤劳,最忠厚,最纯朴,最温顺,最谦逊,最忍辱负重,最逆来顺受,终生耕作,“老黄牛” 便成为这种精神形象的写照。鲁迅一句“俯首甘为孺子牛”,将“中国牛”的精神品质彰显到极致。这种赞赏和志向像不朽丰碑在一穷二白的年轮上耸立了几十年,直至今日。
我曾当过8年纯粹农民,知道牛,懂牛。乡间小路,窄小,人人皆知。如果对面走来一头牛,你和它狭路相逢,两边都水田,无处可避,无处可绕。别急,别慌,别愁,它会自动下水,让路,根本用不着你暗示,吼叫,鞭打,驱赶。
谁最牛
一改革,一开放,“牛鼻子”松绑了,中国“牛”从低眉顺眼、卑贱压抑、埋头拉车中瞬间昂扬起来,人人像“初生牛犊”,小试“牛刀”, 使出“牛劲”,喷着“冲天牛气”。 人们似乎不再满足于内涵局限的“老黄牛”了,总觉得“老黄牛”并非最完美的赞赏。于是踏着时代的鼓点,迅速光大中国“牛”千百年一直被忽略、被贬损、然而应该是高贵的值得赞赏的一面:强!壮!旺!犟!“牛”由具体的名词升格为抽象的形容词,成为“强壮旺犟” 的物化和意象,于是出现纯中国式的肯定欣赏与夸奖:“牛!”“真牛!”“最牛!”“牛得很。”于是出现了比试希望的“谁最牛?”
建党百年,单看“牛味”三大步:“牛马不如”“老黄牛”“谁最牛?” 龙凤是中国美照、靓照,牛是中国土相、土貌、原生态。
国家强大了,国际地位提高了,全球几大国曾争相印发中国牛年邮票。抗疫,世界又慢了你一步。大飞机、水上飞机、天眼、高铁、航母、航天、太空、5G,等等,想不“牛”都不行。现在全球又兴起 “ 中国体制”“ 中国模式”“ 中国制度”热,研究,探索,甚至想模仿推广“ 中国模式” ,真牛啊!
永记牛品
机械化程度提高,只可惜,又可喜,耕牛已在逐步完全消失,成了菜牛、奶牛。
人民富裕了,终于想“牛”一下,也敢“牛”一下了。当然,只请哥们、爷们、小娘儿们,稍稍注意,千万别“牛”过了头;永记牛的勤劳,谦逊和韧性。
(肖炎方 荆州市东方红中学退休教师)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