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过年,没什么点心食品卖。买的,都是拜年送礼的。荆楚民间小吃食品,基本都是自家准备。
年前炸腊锅简单,只要有好粗沙就行,主要是豌豆,还有葵花籽,因此有个歇后语:豌豆炸不泡——沙湿(沙市) 。更有意思的是,炸得噼里啪啦地响,像放小鞭炮一样。
开油锅则难得多了。炸苕皮子、麻叶子、麻花子、靠饺子等。
之前,都是先发老面,再到当天和好。腊月气温低,发面不容易,手指按下去,又弹上来,那面就发好了。
苕皮子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切成片片,晒干;一种是把苕蒸熟,搞成苕糊糊,糊在被单上,糊成大大的饼,稍微晒干后从被单上撕下来,再将大块剪成小块,再晒干,晒透,等到开油锅。
麻叶子是糯米磨浆后,在锅里摊开成大饼,后面方法完全相同。这些工序都在秋冬之际完成,到了冬腊月间,没什么好阳光,天天搬出,收进,难得晒干了。
麻花子呈条状,是先把面团拉长,拉细,再多次回折,最后用丁点儿力扭,麻花则形成了。
靠饺子。先将大堆切出几小块,用擀面杖擀成极薄极均匀的面盘,再用刀划成长条,划成横条,一小块一小块的面粑粑形成了。再拿起来对折,用剪刀剪出三条长长的口子,将一头从中间的口子穿进去,翻过来,靠饺子的形状就成了。
油炸之后,各自翻翘,张扬,手舞足蹈,有一种花开或舞蹈的优美姿态。
直到现在,市面上有麻花子卖,而没有靠饺子卖,可能是靠饺子工序难些,麻烦些;或者是靠饺子张扬些,存放空间要大些。我的家乡庙兴、杨场、岑河,只做靠饺子,不做麻花子,他们不喜欢麻花子矮头矮脑的,萎萎缩缩的,他们更欣赏靠饺子的妖娆与洒脱,咬前拿在眼前看,上下张开,像肩,像裙;中间扭曲,像细腰。看着,赏着,审美着,居然有点不肯张口去咬她了。
做成形,都要一个个摊开,倘若堆着,就又粘成了面团。洗簸箕,洗门板,腾出最大的平面。直到开油锅时,才用筛子一个个收拾,端去往油锅里下。
炸好的成品,冷后要装进坛子里,密封,不跑气; 过去没有塑料袋;跑气,受潮,就嗝了,疲了,较了,不香不脆了。
那时油少,一年没几回开油锅。平时开油锅是因为突然来客,应急; 自家没事开油锅则是奢侈。来客了,随便摘来菜园里的苕叶子、南瓜叶子,和上面粉,即可下锅。最好吃,最奢侈的,是炸南瓜花,特别柔软、滑腻,似乎觉得它要超过所有食品,因为它是花,是美,是精华。那时又觉太奢侈,太浪费,太残忍,吃了花,就没了果;后来才知道,是公花,是不结果的空花,我才敢用牙咬下去。
后来逐渐发展,还要炸小刁鱼,炸苕,炸藕夹,炸老南瓜,都是和上面粉。其中炸豆腐角子是最好吃的,在白菜汤里放上几个,就有了油荤,泡泡地浮在上面,惹人食欲。拈到口中,油水就漫出来。倘若下火锅,越煮越泡越味美。
过年开油锅则是必须的。开油锅,都是为孩子们准备年关食品,有事没事,从坛子里抓两把,边吃边走,去会小朋友,很惬意,很得意。如果别人都有,自家的孩子没有,会哭着吵着回来要,很丢人。所以,这些小食品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隔壁左右的孩子来了,抓出一点,意思意思,表示友好,热情待客。来了客,抓出一点款待,还可以救急,先喝小酒。富裕人家,累了,饿了,大人也抓出来吃,压压慌;再说,好吃么,谁不想吃?辛苦讨来快活吃。
现代人是过好每一天,无早八早就灌香肠,开始吃。还远离油炸食品,说致癌。可那时开油锅,炸腊锅,一般都在年前几天,早了,吃光了,没有了。老挨,老拖,有的甚至拖到大年三十,团年饭之后,好让新年样样有,天天有,延续年的富裕和有余。
清明前,好种棉;栽秧割麦两头忙; 九豌十麦,过了霜降种不策……农民一年到头忙,到了腊月又要忙过年。年前几天是很忙的,几天准备,一天特忙,开油锅,办年货,都不能迟过腊月三十。
两口锅,红红火火地烧,整天,直至深夜……
那时缺年货。现在缺年味。
(肖炎方 荆州市东方红中学退休教师)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