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热心,太单纯,看到微信有什么好东西,从不“吃独食”,就赶快转发,深怕这个没看到,又深怕那个没看到。可有个上午半天,卡机了,没转发,故事就发生了。
我家门铃响了,我听到了,没应。因为如果是熟人,一定会电话,怎么没电话而按门铃呢?我悄悄探头,从窗子看底下,没见人呐?过一会儿,门铃又响了,我听到了,又没应。
接着我马上在门栋微信群转发一个视频,表明我一切安好。因为有留守孤寡老人,死在家中,无人知晓,十天,半月,最后腐烂臭气才知……如果那个门栋有陈妹,就绝不可能有诸如此类。
午前,我下楼,要去赴个饭局。
出铁门,楼梯边,陈妹从储藏间出来,问:你在家呀?刚才按门铃,怎没人应?几天没见你人了,有点担心。
她这一说,我感动了,自责了。老婆去深圳管儿孙,我一个人在家留守。老婆一天一电话问平安,我也一早一晚发微信报平安。在我这门栋,居然还有人牵挂,几天没见人影,半天没见微信,就担忧,就按门铃。这是邻居的温暖,这是大家庭的和谐友好,这是社会的温馨幸福。
就此比起来,我远不如她。我是在保全自己,我是低级动物本能地自私狭隘地保全自己;而她已跳出小我,对小家大家,具有高度责任心的高素质市民,真正像大家庭一样,是在牵挂别人,担心别人;一次,再次。
中国古代“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过去几年,又防范心重于友好心,少管闲事,少惹麻烦,甚至公开鼓吹“不和陌生人说话”;即使同一门栋楼道,也“老死不相往来”。
陈妹,不唱歌跳舞,不打牌赌博,当家理事,相夫教子,估计是喜欢操心,瘦。
每次进出门栋,她就当着儿子媳妇的面,教孙女儿,喊肖爷爷好!这是在教孙女儿,也是在教儿子媳妇,传递礼仪,教化习俗:对人热心,尊敬,有礼貌。孙女儿起初还有点扭扭捏捏,勉勉强强;渐渐自然,大方,笑跳成趣,成为习惯,民族美德就传承下来了。
我们这里属老旧小区,虽然名曰“花园”,哪里有花呢?虽然改造了硬件:围墙拆了,院子宽敞了,道路畅通了;可唯一不足,就是还应该添植树木花草,可惜都没及时跟上;于是多了窗台花园、阳台花园、门前花园。
心窝永不会平,人心也永不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工作的方向。不然,为什么说,改革永远在路上。
花园在哪里?在我一楼陈妹这里,走进走出,就少了遗憾,多了宽慰。她这儿,品种多,精神,活力,充满生气,叶绿枝粗。
我死懒,备足了食品,几天不出门,不下楼。又死尖,不开灯,屋里真的像没人。从她门前进出,她唯一可见的事,就是看我买馒头,一提就是几袋,放冰箱里管一个星期。所以一见我,她就风趣地找话说,怎么,又去买馒头?
于是,每次我就驻足,借用人类“互相欣赏”的最高级情商,向她学习,爱美,审美,赏她的花。哎呀,这栀子花好大朵呀!这茉莉花真香啊!还凑拢去,耸着鼻子拼命吸。哎哟哟哟,这叶子真是在流油哩……听到她的劳动,她的花,有人欣赏,有人夸奖,她脸上开了花,人也轻巧,活跃,年轻,热情如花了。花也由钢窗内,移到外面地上,且由少增多,花团锦簇了。
她爱种花,是她内心世界生活状态的盛开。家庭生活和谐快乐,才有好心情,爱生活,爱花草,爱家人,爱邻居,爱社会。
她这体现了欣欣向荣的现代生活法则——美美与共。大美大家创,小美小家创,就像一棵树的主干和枝叶,一幅画的主体和点缀,一台机器的骨架和配件。
2020年,为本楼本门,我曾在“人民网”发过3篇文章:《12栋3门发现苏醒楼道情》《12栋3门楼道情》《12栋物资中转站》。今天写这新故事,学最好的陈妹,做最好的我自己。(肖炎方)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