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旺爹被窝往寒处扯》9月22日在《中国作家网》发出后,东北网友问我,“糕”是什么?他们东北没听说过。今特别及时解说,感谢东北和全国全球网友关注。
鱼糕,又名百合糕,俗称荆州花糕,作为荆州的八大名肴,其历史渊源流长,相传为舜帝妃子女英所创。
有一年舜帝携女英、娥皇二妃南巡,过江陵(荆州)一带时,娥皇困顿成疾,喉咙肿痛,唯欲吃鱼而厌其刺,于是女英在当地一渔民的指导下,融入自己的厨艺,为娥皇制成鱼糕。娥皇食之,迅速康复。舜帝闻之,大加赞赏。鱼糕从此在荆楚一带广为流传。
春秋战国时,纪南城,楚国国都,遗址在今荆州城北,南门外有一“百合鲜鱼庄”。楚庄王某日郊游此鱼庄偶食之而钟爱,遂被引为楚宫庭头道菜。到清朝,仍出现在宫廷菜中,据说乾隆尝过荆州花糕后脱口而咏: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
这个鱼糕典故把功劳说是舜帝妃子女英所创,我认为其实不然。兴趣爱好献媚取宠是创造的因素,但在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情景下创造奇迹,才更合情合理,所以应是厨子所为。请看另一个传说。
楚平王是楚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他当政时,整天沉缅于酒色,尤其喜欢吃鱼,而且要吃鱼肚。
有一年夏秋之交,楚平王带着秦姬等一帮后宫姬妾,到云梦泽游玩。临走时,特别交待宫尹,说三天后回宫,要美美吃顿鱼肚,让宫尹早早准备。宫尹领命,把此事交给御厨办理。御厨不敢怠慢,第四天起了个大早,到集市采买楚平王最爱吃的鲩鱼。宫尹查看,非常满意,说车驾中午就到,要早作准备。御厨多年,熟悉平王口味,心想等他回来再做不迟。
转眼到了中午,平王未回。恰恰那天天气闷热,坐在家里也喘大气。御厨左等右等,一直等到下午。忽听有人叫道:“大王回宫!” 倾盆大雨也从天而降。
宫尹连忙吩咐赶快剖鱼,御厨和手下人刚操起刀,不由得睁大眼睛----鱼肚已经开始离刺!也就是说,变质了,开始腐烂了。宫尹也吓坏了。他们都深知平王喜怒无常,搞不好会丢掉性命。宫尹可拿御厨是问,开刀;御厨心想,不能这样等死,要想办法救自己。于是,他灵机一动,吩咐下人把鱼剖开洗净,去掉已腐的鱼肚,留下鱼背,剐出鱼肉,再剁成肉泥,加上佐料,用大火蒸成糕状。然后把糕切成片,以丸子垫底儿,再加木耳,笋片,摆在上面呈鱼形。
这时,平王派来催促上菜,宫尹心里害怕,御厨自告奋勇去送这道菜。他想,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反正今天豁出去了。于是,端起菜盘,送到平王的案几上。平王看了一眼,觉得这道菜从没见过,便叫住御厨,问个明白。御厨说,这道菜形如鱼,色如玉,名叫玉糕。平王听了,食欲大增,用手抓了一块品尝,味道极美,随即叫来秦姬陪自己享用。平王吃得高兴,立刻传令,赏赐御厨。
站在一旁的宫尹,一直担惊受怕,胆战心惊,见此情景,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他添油加醋地胡吹一通,把功劳记在了自己头上。
从此以后,鱼糕就成为楚国宫廷的一道菜。两千多年来,这道菜在楚灭亡以后流入民间,再经一代又一代厨师的改进,成为荆州城及其附近地区的一道名菜。大小餐馆乃至家庭,儿女婚事,花甲古稀寿诞等,凡举办筵席,都必须上鱼糕,这似乎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没有这道菜,则只算家常便饭,对客不尊,所以称之为“无糕不成席”。
具体操作如下。
鱼肉得一刀一刀地刮下来,不留刺,然后再和上肥膘、姜葱末,用双刀剁上数小时,成为均匀细腻的肉泥。然后再掺入适量淀粉、蛋青、精盐和味精,搅拌上劲后,入蒸笼上旺火蒸。
蒸熟后,就可以吃了吗?当然可以了,但是,荆州人觉得还不够,为了增加鱼糕的喜庆色彩,还把蛋黄抹在鱼糕表面,入笼再蒸上十来分钟,再出笼,然后点缀上食用红色素,这就是荆州人所谓的“花糕”了。
在传统的宴席上,出笼的花糕还要用刀切成条状备用。然后将条状鱼糕再切成长方片状,装盘蒸热备用。就这样装盘吃,荆州人觉得未免单调,于是,还要用猪肚,腰花,瘦肉,红青椒丝,蒜苗片,黄花菜等爆炒,加淀粉打芡,作成花糕的茆料,盖在花糕中央。这才作为宴席上的“头子菜”入席。荆州有民谚谓之“无糕不成席”!且约定俗成:在宴席上,人均两片。
当年知识青年下放到乡下,坐宴席,说这鱼糕好吃,吃了一块又一块,吃了别人的分子,并不知约定俗成: 人均两片。 (肖炎方)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